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
2004年6月经浙江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浙江省科学技术厅和浙江省财政厅批准立项建设,2006年7月通过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验收。实验室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5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6人,助理研究员1人,实验师1人。建有“动物免疫干预”、“动物流行病学”和“动物病原生物学”三个实验研究平台,实验室面积近800平方米;标准负压实验动物房300平方米。建立了两个实验研究基地。拥有一批价值900万元的仪器设备,包括荧光定量PCR仪、倒置荧光显微镜、研究荧光显微镜、常规PCR仪系列、超速和高速冷冻离心机系列、冷冻干燥仪、真空离心浓缩系统、多功能全波长分光光度仪、蛋白分离纯化系统、二维电泳系统、凝胶成像系统、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脉冲场电泳系统等,可完全满足病原生物学与免疫生物工程、动物流行病防治和动物源食品安全领域的研究。
一)主要研究方向
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猪链球菌病等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不时在我国一些地区流行,对养殖业的发展和人类健康构成了严重威胁。动物疫病的流行与病原微生物变异和免疫失败等因素有关。本实验室科研人员针对养殖业的实际情况和疫病流行特点,深入开展畜禽和水产动物病原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病原变异的分子基础、病原致病的分子机制、基因工程疫苗和DNA疫苗、新型分子免疫佐剂、动物性食品中药物残留和微生物污染的“源头”监控等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和应用研究,为浙江省乃至全国的动物疫病防治、检验和检疫工作提供技术支撑。本实验室的主要研究方向:
1、病原生物学与免疫生物工程
畜禽疫病的流行具有发生频率高、传播速度快、疾病临床症状非典型化和病原变异等特征。该方向的重点研究内容包括:1)畜禽重要疫病病原生物学特性,基因结构及其编码产物的生物学功能,病原毒力变异与免疫原性的分子基础;2)安全、新型、高效生物制品研究与开发,如以家蚕和植物作为生物反应器的基因工程疫苗和以减毒细菌为载体的DNA疫苗研究,传统疫苗的改良,新型免疫佐剂等;3)病原主要宿主保护性抗原的克隆表达及其对动物免疫机能的影响;4)感染与免疫机制。
2、动物流行病防治
动物疫病(包括人畜共患病)控制主要涉及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安全、高效疫苗,二是免疫计划的合理设计与实施。本方向重点开展:1)动物重大疫病病原特异基因的快速鉴定技术研究和特异、灵敏的新型分子诊断试剂开发; 2)动物疫病监控体系研究,即研究集约化养殖条件下的多疾病诊断技术、免疫控制技术、主要疫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养殖全程的监控技术等。
3、动物源食品的生物安全
畜禽传染病不仅造成畜禽死亡、严重影响养殖业的经济效益,还通过畜产品危及人类健康。同时,由于抗生素在养殖业中大量使用和长期免疫压力等因素容易引起病原微生物变异或耐药性产生。本方向重点研究:1)动物源食品中主要病原微生物灵敏、特异的检测技术和污染状况;2)主要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分子分型技术,通过对动物源食品从养殖场到餐桌的主要病原微生物的污染途径、传播特点和流行规律进行分析和跟踪,为建立动物源食品生产过程中病原微生物污染的风险评估与监控体系奠定基础;3)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毒力与抗性变异、环境生态特性及其与流行的关系,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耐药性及其分子机制。
本实验室教学科研人员在上述研究领域承担了“973”计划、国家”863”计划、“十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和省部级课题81项,其中国家和省部级纵向课题44项,横向课题37项。2007年实到经费总计1175万元;鉴定科研成果3项目,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发表论文14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3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