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
 
    浙江省饲料与动物营养重点实验室于1992年组建。实验室目前用房面积达7600M2,仪器设备总值达4000多万元。拥有原子力显微镜、气质联用仪、液质联用仪、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氨基酸自动分析仪、蛋白测序仪、快速蛋白纯化系统、多肽合成仪、核酸测序仪、DNA合成仪、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毛细管电泳仪、红外分光光度仪、γ-计数器、水质分析仪等先进的进口分析仪器及实时荧光定量PCR仪、超速离心机、杂交炉、核酸转移系统、电泳图像分析系统等分子生物学方面的设备。
本实验室以动物分子营养为重点,以安全绿色饲料添加剂及全价饲料、营养调控与基因表达、生物技术及饲料资源开发、动物营养与环境工程和动物胚胎营养工程为研究方向。在动物分子营养、饲用酶工程、动物介观营养、动物营养与环境工程、反刍动物营养调控与饲料高效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和国际先进水平。实验室现有科教人员29人,平均年龄42岁,其中教授9人,副教授13人,讲师及其他人员7名,70%以上的中青年教师具博士学位。博士生导师6名,硕士生导师10名,形成了以许梓荣教授和刘建新教授为学术带头人,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科研团队。
十几年来,实验室共承担国家、省部及企业的科研项目400多项,科研经费8000多万元,获国家、省部科技进步一、二等奖18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获国际和国家发明专利21项,发表学术论文920多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80多篇,培养研究生260多名,其中博士生103人。实验室科研成果已在全国20多个省市区(包括西部地区的贵州、云南、新疆、宁夏、西藏等)200多家企业推广应用,实现产值250多亿元、税利30多亿元。鉴于本实验室的建设模式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高贡献率,国务院、国家科技部、教育部、农业部和浙江省委、省政府等主要领导曾多次亲临本实验室指导工作,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科学研究
1、科研项目:
2006年承担的项目有76项,实到总经费1676万元;其中国家级层面的项目有11项,纵向项目经费共659万元,重大横向项目3项,其它横向项目27项,总经费1017万元。
2、研究进展:针对我省畜牧业生产面临的动物源性食品的安全、环境污染和食用品质等方面的严峻挑战,在介观动物营养(纳米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动物生理生化和动物营养等领域取得了如下重大或重要进展。
在新型安全的畜禽抗菌保健促生长添加剂研究方面:
(1)在前期的杀菌、保健促生长纳米级硅酸盐饲料添加剂研发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开展了有机改性抗菌材料的研究工作,成功研制了对病原菌具有较强吸附和杀灭作用的新型抗菌材料Cu2+-ZnO/CP-MMT,并揭示了其吸附和杀灭细菌的机理。
(2)在前期抗菌肽研究的基础上,完成了从抗菌肽抗菌效果、抗菌机理到猪抗菌肽的表达调控及其重组表达的系统研究,在猪乳铁蛋白多肽的重组表达和调控上取得了创新的科研成果,通过了省级鉴定。鉴定委员会认为,该成果总体水平达国际先进,其中在猪乳铁蛋白重组表达及分子机理研究达国际领先。
在反刍动物营养研究方面:
(3)奶牛蛋白质需要量研究。研究了不同代谢蛋白水平对中国荷斯坦奶牛的生产性能及氮代谢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代谢蛋白的增加,奶产量和乳蛋白产量呈增加趋势,到9.7%达到最大,随后呈水平趋势,研究表明随日粮中代谢蛋白水平的增加,奶牛对氮的利用率下降。实验证明,处于产奶中期中国荷斯坦奶牛的最佳日粮代谢蛋白水平为9.6%。
(4)反刍动物饲料间组合效应和定向调控甲烷产量等研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从微生物的角度阐明了其发生的机制是优势纤维分解菌数量和纤维素酶活性的提高;用未处理、氨化处理和碱化处理稻草做底物,电镜观察其微生物黏附情况及实时荧光定量PCR监测微生物黏附的数量,结果表明碱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微生物的黏附数量;利用建立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研究了茶皂素、十八碳脂肪酸等对甲烷生成的影响,建立了日粮途径调控甲烷产生的技术。
在饲料中有毒有害物质吸附研究方面:
(5)在前期构建和表征了吸附黄曲霉毒素、重金属(铅、镉、砷)和农药(有机氯、有机磷等)高效吸附添加剂及其推广应用研究的基础上(相关成果已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根据目前饲料中氟含量普遍超标而严重威胁人们的身体健康的现状,构建了对氟具有高效、稳定吸附的铝镁复合结构微粒,并进行了应用研究,成果已通过了省级科技鉴定,专家认为成果总体上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利用微粒材料对氟高效吸附作用研究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方面:
(6)开展了耐高温木聚糖重组基因表达及酶稳定性研究,筛选了耐高温重组木聚糖基因阳性表达子,研究了毕赤氏酵母表达的重组黑曲霉木聚糖的理化和水解特性;通过化学复合预处理、营养优化与机械成型加工等多项技术的综合集成,研制成高产奶牛专用的新型秸秆复合成型饲料,实现秸秆饲料在高产奶牛中的高效产业化利用;针对大量含高蛋白药渣废弃物造成的蛋白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状况,筛选了能降低高蛋白含量药渣中抗生素残留的真菌,旨在将药渣开发为生物蛋白饲料,目前此项研究工作已进入中试阶段。
在家畜胚胎工程研究方面:
(7)开展了家畜胚胎工程技术产业化、转基因家畜乳腺生物反应器、猪生殖细胞的冷冻保存与绵羊多胎功能基因等方面的研究,相关科研成果在本省及江西、贵州等地得到应用,在快速扩大优良种群,增加养殖户收入,形成并稳定当地的特色经济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3、科研成果
本年度在钛柱撑蒙脱石作为饲料添加剂的应用、一种促进细菌生长的培养剂和贝类用配合饲料方面获5项国家发明专利,获省科技进步奖2项,有10项成果通过省级鉴定和验收。发表SCI论文62篇,国内核心期刊论文86篇。
二)人才培养
本年度招收:博士:10人,硕士:22人
在读研究生:博士51名:硕士:51名
已毕业研究生(总数):博士:37名,硕士:143名。
本年度新增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2人;
本年度杰出人才等情况:获“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先进个人”1人,获“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作贡献”全国先进个人1人,获国家科技部“星火科技致富能人”1人,获“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1人,获“2006年浙江省151第二层次人才”1人。
三)学术和合作交流
参加草食动物营养国际研讨会、AAAP动物生产大会等国际性学术会议20多人次,专题报告15人次;参加全国动物营养学、动物生理生化学等学术会议40多人次,专题报告20人次;邀请美国、德国、日本和韩国等专家访问13人次,选派2位副研究员作为浙江大学新星计划培养人才在美国深造;国内合作研究学者5人次。
四)成果转化
项目来源实际、成果快速转化是本实验室最大的特色。自实验室组建时起,我们始终把成果转化、服务于我省、我国经济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来在(1)促进了我省饲料产业的升级换代和可持续发展;(2)致力发展我省山区、半山区特色畜牧经济,帮助农民快速脱贫致富;(3)瞄准潜在市场和产业发展的瓶颈技术,打造我省特色水产养殖的产学研示范基地;(4)发挥重点实验室技术优势,竭诚服务西部等方面为我省乃至我国饲料、畜牧和水产产业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五)实验室建设
2006年,政府投入90多万元,单位自筹50多万元。新购置高速冷冻离心机、realtimePCR等大型仪器及配套设备共100多万元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