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动物科学学院是浙江大学发展史上最早建立的学院之一。追本溯源,1918年设立兽医科,拉开了动物科学技术教育的帷幕。随着四校合并,1999年,由原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蚕学系、饲料科学研究所三个单位合并组成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2007年,在浙江大学建校110周年之际,学院确定了厚德博学、慎思敦行的院训和奋蹄牛形象的院徽。

一个世纪以来,一代代动科人潜心治学、不负使命,在时局动乱中救亡图存,在西迁办学中艰辛跋涉,在改革开放中奋力前行,在争创一流中乘势而上;一路薪火相传,弦歌不辍,终成今日动物科学学院之熠熠生辉。风云砥砺,光影百年,动科人始终以动物科学教育研究为核心,坚持学以致用、服务社会,在畜牧养殖、动物医学、蚕蜂水产等方面作出了突出贡献。百年乳育万余校友,桃李芬芳香满天下,硕果累累报效家国。

学院设有动物科技系、动物医学系、特种经济动物科学系等3个系,饲料科学研究所、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奶业科学研究所、蚕蜂研究所、动物养殖与环境工程研究所、应用生物资源研究所、动物遗传繁育研究所等7个研究所;设有浙江大学动物医学中心、附属教学动物医院。

学院现有绿色饲料与健康养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华东动物营养与饲料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动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畜禽资源(猪)评价利用重点实验室、全省(浙江省)优质动物产品生产重点实验室、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蚕蜂资源利用与创新研究重点实验室、生物饲料研发与安全浙江省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动物生物制品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浙江省饲料产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杭州蜂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等。

学院现有教职工180人,其中教学科研并重岗81人,新农院师资20人(研究为主岗7,农业推广岗13)。专任教师中长聘教授2人,长聘副教授5人,教授(研究员)32人。教师队伍中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2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6人,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入选者6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1人,“神农领军英才”1人,国家“四青”人才14人次,神农青年英才2人,农业农村部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7人,浙江省特级专家1人,浙江大学求是讲席教授1人,求是特聘学者10人,求是讲座教授9人,“百人计划”研究员20人。

学院现有2个一级学科:畜牧学(包含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等3个二级学科),兽医学(包含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等3个二级学科),其中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含蚕、蜂等)学科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培养)学科、农业部和浙江省重点学科,预防兽医学和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学科为浙江省重点学科。具有畜牧学、兽医学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和兽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动物遗传育种与繁殖、动物营养与饲料科学、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基础兽医学、预防兽医学、临床兽医学、食品科学等7个二级学科硕士学术学位授权点;农业硕士(畜牧领域)、兽医硕士2个专业学位授权点。

学院现有动物科学(设动物科技、水产与蚕蜂科学方向)和动物医学2个本科专业,均已列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和国家卓越农林人才培养计划

学院现有在校生937人(其中在校本科生301人、硕士研究生417人、博士研究生219人)。学院实施以人为本,整合培养,科教结合,交叉融合,培养造就具有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型人才的办学理念,致力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能够承担动物科学、动物医学领域专业技术和管理工作的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素质创新人才。学院为最早实施本科生海外科研计划的学院之一,与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日本等10余个国家,40多所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协议关系。近五年来,学院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2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入选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提名4篇,省级、校级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含提名)论文13篇,省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4篇;在全国专业技能大赛获特等奖5项、一等奖9项。学院建构“以学生成长为中心”的思政教育体系,擦亮三个动科”的“CAS思政教育品牌,坚持开展奋蹄杯师生体育赛事、动科新年晚会等动科文化节、“强农兴农”思政讲师团、“校友导航人生报告会”等特色活动,打造了“学在动科”、“动听新声”、“动听师说”、“动人职讯”等栏目组成的网络思政新媒体矩阵,建成了多家校外学生实践基地,涵养学生“大国三农”情怀。

学院现承担各级各类科研项目30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72项,其中重大(课题)1项,重点2项,联合基金重点3项,国际(地区)合作与交流1项,优秀青年基金2项;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青年科学家项目2项,政府间国际科技创新合作专项1项,课题13项;省部级各类项目90余项;重大横向科研项目41项,其中千万级横向项目7项。近五年实到科研经费5.46亿元,年人均科研经费135万元;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20项,其中以第一单位获国家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4项;发表SCI论文1095余篇,其中以主通讯作者和第一作者分别在《Nature》和《Cell》上各发表论文1篇,发表IF5>10的论文119篇;出版(主译)专著、著作等19部;授权国际专利23件,发明专利207件,计算机软件登记证书30项;制定颁布国家和行业标准等各类标准13项。

学院一直在传承求是创新精神和弘扬校园文化方面走在前列,在长期办学过程中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打造具有动科特色的“家”文化,不断加强育人文化、校友文化、环境文化、关爱文化建设,荣获浙江大学首届教职工一院一品文化品牌。建成院史馆、名师纪念墙、名师冠名报告厅、研学交流空间、空间等,打造院史墙、理念墙、校友墙、捐赠墙、学术墙、荣誉墙、廉政墙、信息墙等,让每一面墙都讲好动科故。建立青年教师发展中心,关心青年教师成长成才;设立平安基金、教育基金梓荣教育基金,多元拓展筹资渠道,关心关爱离退休教师,支持学科建设和人才引进,学生获奖助学金比例位列全校院系前茅;精心组织春秋游、疗休养、集体生日会、悦享读书会、文体比赛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有力提升了师生、校友对学院的获得感、幸福感、归属感和荣耀感。

(数据统计截止至2025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