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学院举办第2期“共享CNS学术思想”活动

发布时间:2025-11-25 浏览次数:10 发布者:

20251124日下午,由学院主办的第2期“共享CNS学术思想”活动在梓荣报告厅举行。本次活动特邀华中农业大学生物医学与健康学院颜彦教授作专题报告。学院副院长(主持工作)晏向华教授主持报告会,学校师生共计80余人参与交流。

晏向华在讲话中强调了细胞可塑性研究在动物发育与疾病领域的重要性及其技术瓶颈。颜彦团队成功在活体及类器官层面实现了对高可塑性细胞状态的精准追踪与分析,为相关研究提供了关键的技术范式。

颜彦作题为“新型遗传报告系统的开发及其在农业与生物医学研究中的应用”的专题报告,系统阐述了团队在肺癌细胞可塑性研究领域的系列突破。他重点介绍新型遗传报告系统,其核心研究成果——聚焦于高可塑性细胞状态(HPCS——已被国际顶级学术期刊《Nature》正式接受。利用该技术,团队首次在活体和类器官体系中实现了对HPCS的精准标记、动态追踪与靶向消融,发现HPCS在肺腺癌模型中扮演着肿瘤细胞状态转换“枢纽”的核心角色,直接驱动肿瘤演进并介导治疗耐药。

颜彦进一步阐释,HPCS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肿瘤干细胞,而是一种可在肿瘤演进过程中被“重编程”获得的再生样可塑性状态,该机制在多种癌症中普遍存在。研究证实,靶向清除HPCS能显著抑制肿瘤生长,提示了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价值。该成果的价值不仅在于为理解肿瘤生物学提供了新视角,更在于其技术工具的广泛适用性:在生物医学方面,可用于构建畜禽疾病模型与研究动物再生医学;在农业与动物营养领域,则能利用荧光标记技术在类器官中高通量筛选影响营养吸收的关键分子,从而推动精准农业与功能性饲料的开发。

在交流互动环节,与会师生围绕肿瘤与衰老中的细胞状态研究踊跃提问。讨论话题广泛,涵盖了特定细胞状态的特征与治疗潜力、其在器官间的迁移性与来源,以及利用谱系追踪技术研究细胞状态演化的可能性。颜彦对这些问题逐一给予了细致解答,并进一步介绍了该细胞状态在小鼠与人类肿瘤中的表达差异,强调其与肿瘤恶性程度的相关性。他还提出,未来有望通过基因或细胞疗法实现对该状态的靶向干预。

/江丽军  编辑/包睿琳  初审/师福山  终审/任思丹

 

 

科研与开发科 

20251124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