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 error occurred while processing this directive]

[新华社]浙江大学在盐碱水资源利用领域取得创新突破

发布时间:2025-11-24 浏览次数:10 发布者:

我国盐碱地面积约15亿亩,其中新疆占近三分之一,其地下蕴藏着丰富盐碱水资源。长期以来,盐碱水无法直接用于农业灌溉或人畜饮用,造成资源荒置。近年来,浙江大学舒妙安教授团队通过研发盐碱水类海水调控技术,成功在我国离海最远的内陆地区实现海鲜规模化养殖,将广袤的新疆戈壁滩转化为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的金银滩


科研团队自2023年起参与浙江省援疆科技特派团,聚焦盐碱水水产养殖技术攻关。通过对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阿拉尔市地下盐碱水系统采样分析,发现其盐度范围为5‰20‰,但离子组成与海水差异较大。科研人员创新提出类海水调控技术,通过添加钾、镁等微量元素调整离子比例,引入特定益生菌构建微生态系统,并精准控制水体pH值与硬度,模拟海洋环境。该技术实现了盐碱水向类海水的转化,为海水生物提供了适宜生长条件。

基于该研究成果,20245月,科研团队与阿拉尔市陇达水产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建立产学研合作示范基地,将首批2000余尾珍珠龙胆石斑鱼苗从海南空运至新疆。在温室大棚中,鱼苗经过类海水环境驯化,生长状况良好。生产数据显示,养殖石斑鱼肉质细腻,口感与海洋养殖产品无异,上市后供不应求。这一成功不仅验证了技术的可行性,更标志着新疆高端海鲜养殖从无到有的跨越。随着养殖基地规模扩大,石斑鱼年产量预计达6.2吨,预计产值超80万元,带动当地农户增收。

在核心技术创新基础上,团队成员董伟仁进一步探索盐碱地生态循环模式。通过盐碱水淡化处理,淡水可用于作物灌溉,浓水经调控后养殖海鲜,实现资源梯级利用。阿拉尔市试验田在治理后相继收获大豆、玉米、红薯等粮食作物,盐碱水养殖也已从石斑鱼扩展至南美白对虾、红螯螯虾等多品种,海鲜养殖同步丰收,形成以渔治碱、生态造田的良性循环。此外,团队在温宿县推广稻虾共作模式,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粮虾双赢的目的,稻田亩效益提升至3000元,较传统种植增长2-3倍。这些实践凸显了该技术的多维应用价值。

科研团队的成果不仅破解了盐碱水利用难题,更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边疆地区发展注入科技动能。未来,随着技术优化和产业链完善,新疆海鲜有望销往京津冀、长三角等市场,实现从戈壁滩金银滩的跨越,为全球类似地区提供可借鉴的中国方案。(何花)

(新华社客户端,1120日)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