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装铸军魂,赤子续华章
从三尺机台到求是课堂
用迷彩热忱书写青春荣光
让我们一同走近
本科生国奖获得者熊之绎的非凡征程
一、个人简介
熊之绎,动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专业2022级本科生,中共党员,2022年3月至2024年3月服役于东部战区空军某部,获评“四有”优秀士兵并记嘉奖一次,所在班级荣立集体三等功。现任浙江大学退役士兵协会副会长,动物科学本科生党支部组织委员,竺可桢学院2025级新生兼职辅导员。曾获国家奖学金、浙江大学一等奖学金、浙江大学优秀共产党员、浙江省“勤工助学之星”、优秀参训干部等荣誉。
二、剪去长发,奔赴山海
谈及这份国家奖学金的荣誉,我总会想起三年前那个剪去长发的决定。当我提出参军意向时,周围的声音多是含蓄委婉的,谈不上反对也算不上支持。有老师觉得,作为浙大学生,我应该在学术道路上走得更远,没必要在吸收知识最快的年纪去部队两年;也有老师担心我只是一时冲动,吃不了那个苦。回到寝室,室友也挺惊讶,于是就有了我参军前的那篇采访推文的标题——“再见,长发飘飘;你好,绿色军营”
那时的我满腔热血,一心想去最艰苦的地方,像新闻里的导弹女兵那样,在高原荒漠上绽放青春。可我还没真正明白,这样的“绽放”背后,是多少个日夜的默默坚守;做祖国的“一砖一石”,又意味着怎样的平凡奉献。

三、新兵淬火,百炼成钢
虽然没能被分配到艰苦边远地区有些遗憾,但能像父亲一样穿上空军蓝,我已心满意足。新兵连的艰苦对我而言不算什么挑战,我带着一腔报国热情,全身心地投入训练。常有战友不解:“都考上浙大了,为什么还来当兵?”也有人话里带刺:“考上浙大又怎样,也没见你样样都强。”但这些声音并未动摇我的初心,反倒化作了催我奋进的无形鞭策!
为了证明自己,也为了不给浙大丢脸,我争分夺秒地加练:午休前多站半小时军姿;每晚熄灯后坚持做完“三个100”才睡觉;训练完抢着擦枪,就为多摸一摸、多熟悉一会儿。功夫不负有心人,两分钟仰卧起坐从64个进步到88个,走队列我永远站在排头,授衔时作为新兵代表上台……我最终带着全优的成绩结束了新兵连。对很多新兵来说最苦的阶段,却成了我最怀念的时光——那是最接近我理想中军旅生活的模样。我将每一天的艰苦训练,都视为未来执行任务的扎实准备。
“新兵连的钢枪与汗水,锻炼了我追求极致的韧劲与执着。”


四、迷茫中成长,平凡显真章
新兵连结束后,我如愿被分配到福建福州,直面台海一线。本以为终于能大展身手,现实却给我浇了一盆冷水。
我想象中的前线:紧张的敌情、热血的练兵场,不是黄沙漫天就是烈日当空。
可实际上,作为一名通信兵,我的日常是在机房里维护设备,在值班日记里写上“一切正常”。作为空军,我从来没有见过战机起降,偶尔有飞机掠过,我总会出神地望着它消失在天边。预想中的复杂敌情也从未出现,倒是有过一次乌龙——有一次我把后山的人影误认成“间谍”上报,最后发现只是修路工人,闹了个大笑话。
平淡的值班之外,是更显寂寞的日常。扫地、帮厨、切菜……每次挥着比人高的大扫把,总觉得自己成了环卫工人,想起小时候大人常说的“不好好读书,以后就去扫大街”。夜里没有手机电脑,只有寂静的虫鸣,陪伴我眺望城市的灯火。那段日子,我不止一次地问自己:现在做的这些,真的算报效祖国吗?当初是不是该听老师的,抓住青春好好读书?

每当陷入上述迷茫时,我总会在学习室里久久凝视墙上那些英雄楷模的挂像。从他们身上,我渐渐读懂了平凡的意义。张思德在战争年代没有执着于上前线立战功,而是默默坚守警卫岗位,最后在烧炭时为救战友而牺牲;雷锋无论是开拖拉机还是当汽车兵,总是干一行爱一行,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他们的故事告诉我,平凡之中蕴含着伟大,微小之举也能铸就辉煌。
重新审视我的工作,值班备勤、扫地帮厨,是我们平凡的日常托举着战鹰高飞;通信保障,要在畅通,保持“一切正常”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没有紧握钢枪的激情,没有枪林弹雨的壮烈,三尺机台就是看不见硝烟的无声战场。


两年军旅让我明白,甘于平凡,是日复一日的坚守,是不求回报的奉献;敢于伟大,是潜心岗位的深耕,是义无反顾的担当。以前总觉得,人生必须做点“大事”才不算平庸;现在我却觉得,保持初心,做好每件小事,真诚地帮助身边每一个人,就像当兵时那样,默默守护远方的灯火,这样就很好。
五、重返校园,续写军人本色
退伍回到校园,我格外珍惜这多彩的大学生活,也始终牢记军人的本色。我积极投身国防教育,两次担任军训副连长,学着当年新兵班长的模样,用“严管厚爱”带领新生迈好大学第一步;多次走进形策课堂,分享我这两年的经历与思考。作为退役士兵协会副会长,我参与组织征兵宣传、军体运动会,努力在校园营造崇军尚武的浓厚氛围。
作为党支部组织委员,我把部队的严谨作风带到工作中,系统整理一百多册支部档案,推动档案电子化,被评为校优秀共产党员。我也始终保持着部队养成的锻炼习惯,加入校龙舟队后,作为主力队员征战全国锦标赛等多项赛事。我更没忘记“人民军队为人民”的宗旨,坚持无偿献血,累计总量达到8800ml;参与924小时的勤工助学,积极投身校园服务,被评为浙江省“勤工助学之星”。平时,我也发挥体育特长,带动身边同学一起运动,帮助大家提升体测成绩。

在参与各类活动的同时,我没有忘记学生的主责主业。保持着在部队紧张的作风和快节奏的生活,我坚持早睡早起,即使没有早八,也会提前到教室自习。我也习惯了将日程排得充实紧凑,在课程间隙做勤工助学,工作间隙则抓紧完成课业,即便一学期修了34个学分,我也能保持每月近40小时的勤工时长。周五下午和周末没课,就用来锻炼和处理学生工作。紧张的日程容不下拖延,在部队培养的专注力让我摆脱了对手机的依赖,我把这些时间用来休息和锻炼,这让我能够保持充沛精力。
当然,绷得太紧也需要放松。周末我会吹几首口琴曲子,或者彻底打扫一次寝室,扫除灰尘,也清理烦恼。面对繁重的课业和难懂的知识,我就拿出当初自学通信的那股钻劲。那时候没有老师、没有网络,光靠教材我都能学会,现在条件这么好,还有什么好怕的呢?退役复学后,我的成绩稳步上升,大三结束时,我以4.50的均绩成功保研至本院。
从军营到校园,从机房到课堂,变的是战场,不变的是那份“做就做到极致”的军人品格。
六、结语
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感谢当年坚定参军的自己,感谢老师们的培养和学长学姐的帮助,也感谢学校提供的平台,让我拥有如此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未来,我会继续怀着报效祖国的初心,脚踏实地,走好平凡却不平庸的每一步。
(文/熊之绎 图/熊之绎 编辑/马若轩 审核/吴润秋 终审/任思丹)
动科院学工办
2025年1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