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十四团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传来振奋人心的喜讯:由我院援疆科技特派员团队负责的沙漠盐碱地生态循环农业试验田中的毛豆迎来丰收,复播玉米长势良好。这标志着“沙漠盐碱地的综合治理与利用”这一世界性难题的破解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在不依赖外部淡水的情况下,仅利用盐碱水即可同时实现沙漠盐碱地造田和海鲜养殖,实现双丰收。
在广袤无垠的新疆大地,我院教师董伟仁高级实验师、舒妙安教授等援疆科技特派员,怀揣对边疆发展的热忱,依托深厚的专业积淀,直面沙漠盐碱地治理这一全球性挑战。他们立足南疆盐碱水资源特性,探索适应性利用模式,创新研发盐碱水的“类海水”调控与淡化耦合关键技术:将盐碱水淡化分离出的淡水用于大水漫灌淋盐及作物滴灌,浓水通过精准调控,达到适合石斑鱼等海鲜的养殖用水标准。这项技术的核心在于仅利用当地荒置的盐碱水资源,彻底摆脱传统盐碱地农业对外部淡水的依赖,成功打通“盐碱地造田+海鲜养殖”的生态链条。如今,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正呈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的绿洲雏形。该创新模式让沙漠盐碱地变身“鱼米仓”,为盐碱地治理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兼顾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浙大方案”。
此项沙漠盐碱地生态循环农业创新模式,已引起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相关部门与浙江省援疆指挥部的高度关注,为后续技术优化与规模推广奠定了坚实基础。自2023年我院教师入选浙江首批援疆科技特派员以来,援疆团队在盐碱水成功养殖石斑鱼的基础上持续攻坚,服务能级不断提升。未来,学院将一如既往深化“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聚焦盐碱地综合利用与生态循环农业核心技术,为边疆培育更多“带不走”的技术力量,努力探索更多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路径,助力阿克苏地区的沙漠盐碱地源源不断地转化为富民兴疆的“金山银山”,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民族团结、实现共同富裕贡献科技力量。
(文/图 董伟仁)
科研与开发科
2025年7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