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铸造理想的长城——记动科院2018年基层就业毕业生谢启凡

发布时间:2018-07-03 浏览次数:1528 发布者:

“我的家乡就是在广西,我家周围有很多贫困县,到2020年国家有一个脱贫计划,我也非常渴望自己能够有这样一个机会,带领我们贫困地区的村民尽早脱贫!”我院2018届博士毕业生谢启凡,在浙江大学2018年基层就业毕业生欢送会上接收媒体采访时这样说。他是我校今年302名赴基层就业的选调生中的一员。这一数字创下了历史的高度,他质朴的话语却让我们看到302名选调生的为民温度——投身脱贫摘帽,服务乡村振兴。

九年求是路,不忘初心

谢启凡于2009年进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就读于动物科学专业,毕业后继续在动科学院攻读特种经济动物饲养专业博士学位。在浙江大学就读期间,不管科学研究还是社会实践,均表现的非常优异,他曾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两篇,获得6个国家授权发明专利,多次在国内外进行交流实习和实践。在9年学习生活结束之际,他拒绝了多家企业与科研院所伸来的橄榄枝,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广西宜州去做一名基层选调生,希望自己能够在国家脱贫计划的大趋势下带领村民尽早脱贫。

“我的外公是一名真正意义上的老共产党员,非常的爱国爱党,忠于人民,服务人民,他也是一名军人,在国家刚解放时曾随军队去海南做指导员。因为外公要支援西部,从老家湖南举家迁往广西,来到了宜州。广西宜州是浙大西迁道路上非常的重要的一站,我们的校歌校训都诞生于此地,从小在宜州接触了许多浙大人在宜州留下的痕迹,因此十分憧憬能在浙大求学,故高考时填报了浙江大学。”谢启凡向我们讲述了他与浙大的不解之缘,以及他的外公对他自身人格塑造的深刻影响。

童年的印记,九年的求是路,一份令人艳羡的简历……这一切让他坚定了建设家乡的梦想;他可以成为一名合格的基层干部,可以带领村民为幸福去奋斗。

漫漫选调路,上下求索

谢启凡选择选调生这一道路,既有家庭氛围的影响,又有根植在自己内心深处的一份情怀,立足于个人命运与国家发展之间,选调生是实现自己职业理想最合适的路。谢启凡有条不紊的将选择选调生的原因总结为三点,“第一,我所在的地级市叫做河池,周边的地级市也基本都是国家级的贫困县,有许多穷苦人民,在这样的地方长大,我就想能不能带领当地人民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也就是脱贫致富。第二,跟我所学的专业直接相关,我学的是特种经济动物的桑蚕丝及其加工,我师从朱良均老师,在研究生期间去往浙江广西云南等地深入了农村一线了解养殖模式,了解到很多人通过养蚕实现了脱贫致富,这更激励我通过新的技术、新的模式带领人们走向致富之路的决心。第三,国家非常提倡选调生,希望更多高学历人才深入国家的基层,为国家2020年完成脱贫的伟大计划贡献一份力量,这和我的初衷一致,所以我非常愿意作为一个选调生去到基层,去到西部”。宜州是我国目前最大的桑蚕茧丝基地,谢启凡博士期间攻读的正是桑蚕丝的加工。相信在以后基层的工作,谢启凡一定可以将自己的所学应用到实践,为宜州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后,他又分为三个方面讲述了在浙大的求学经历对他的启发,“第一点从我的专业来说,桑蚕丝非常贴近于生产,我有非常多机会来到最基层与当地桑农进行交流,洞察他们的诉求。我们课题组有很多的项目,都与桑蚕丝有关,我可以掌握到很多与基层交流的经验,了解到很多信息,有利于培养自己在基层调研上的习惯和思维。第二点事浙江大学的平台十分有利于学生事业的发展,在博士期间去瑞典的乌普萨拉大学交流了半年多,视野得到了拓展,我思考能否借鉴国外先进的农业发展方式,让自己有了更多元化的思维。第三点是在读书期间进行了一定的学生工作,这些经历提高了我的工作能力和组织沟通能力,提高了我的综合素质,这对我以后的选调生工作有非常重要的帮助。”

勉励后来人,脚踏实地

我希望我的学弟学妹们可以早日确定自己的目标,确定之后,把目标分解成一块一块,然后一步一步,脚踏实地的去完成自己的梦想。我也希望今后有更多动科人跟我一起来到基层、来到西部做一名选调生,真正地为人民服务,为我们国家的繁荣富强做贡献。”访谈的最后,他对还在学习中的学弟学妹们的表达了自己真挚的希冀。

希望即将前往基层的选调生们都能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实现自己的抱负,用自己所学为中国新时代的建设添砖加瓦。




研博会

2018627






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