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基本信息
姓 名 | 钟伯雄 | ![]() | |
职 称 | 教授 | ||
职 务 | |||
导师类别 | 博士生导师 | ||
招生方向 |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理学学位)、 特种经济动物饲养(农学学位) | ||
联系方法 | 电话 | 0571-86971302 | |
Fax | 0571-86971302 | ||
Email | bxzhong@zju.edu.cn |
返回顶部教育背景与工作简历
钟伯雄,男,1958年出生于浙江省嘉兴市,祖籍浙江省宁波市。1986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硕士研究生毕业后留校,1992年7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获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5月-1993年10月,日本北海道大学外国人研究员,1993年11月-1994年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博士后,1995年3月-1997年3月,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1997年7月-1997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特别研究员,1997年12月-1999年1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1999年7月-1999年8月,日本科学技术厅重点基础研究外国专家,1999年12月-2000年3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2002年12月-2003年2月日本九州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转基因动物、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育种学、及病毒学等方面。发表论文近140多篇,其中SCI杂志发表论文近40篇,出版教材1部。获浙江省科技进步1等奖1项、3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软件登记2项。承担国家重点基础研究(973)、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科技厅、国际合作等科研项目40多项。
学历及工作经历
2002年12月-至今,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2003年12月-至今,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1998年 9月-2002年11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
1994年12月-1998年 9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副教授
1988年12月-1994年12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讲师
1986年 7月-1988年12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助教
1983年 9月-1986年 7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硕士研究生
1982年8月-1983年8月,浙江省王店蚕种场技术员
1978年 9月-1982年 7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本科生
期间:
1989年 9月-1992年 7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在职博士研究生
1993年 5月-1993年10月,日本北海道大学外国人研究员
1993年11月-1994年 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1995年 3月-1997年 3月, 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
1997年 7月-1997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特别研究员
1997年12月-1999年 1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
1999年 7月-1999年 8月,日本科学技术厅重点基础研究外国专家
1999年12月-2000年 3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
2001年12月-2002 年2 月,日本九州大访问学者
学历及工作经历
2002年12月-至今,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教授
2003年12月-至今,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博士生导师
1998年 9月-2002年11月,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副教授
1994年12月-1998年 9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副教授
1988年12月-1994年12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讲师
1986年 7月-1988年12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助教
1983年 9月-1986年 7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硕士研究生
1982年8月-1983年8月,浙江省王店蚕种场技术员
1978年 9月-1982年 7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本科生
期间:
1989年 9月-1992年 7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在职博士研究生
1993年 5月-1993年10月,日本北海道大学外国人研究员
1993年11月-1994年 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博士后
1995年 3月-1997年 3月, 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特别研究员
1997年 7月-1997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特别研究员
1997年12月-1999年 1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
1999年 7月-1999年 8月,日本科学技术厅重点基础研究外国专家
1999年12月-2000年 3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
2001年12月-2002 年2 月,日本九州大访问学者
返回顶部学术兼职
中国细胞生物学学会功能基因组信息学与系统生物学分会理事
浙江省遗传学会副秘书长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杂志编委
返回顶部所获荣誉与主要奖励
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国家发明专利7项。
返回顶部研究领域
主要研究方向为转基因动物、蛋白质组学、基因组学、数量遗传学、育种学等方面。
返回顶部完成及现有课题
研究经历
1986年8月-1993年4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从事家蚕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茧丝性状的数量遗传学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应用世代平均数分析方法证明控制茧丝性状的基因效应属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进一步采用性连锁模型和广义遗传模型分析得知,茧丝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基因显性效应和性连锁效应存在一定作用,母体效应作用较弱。已研究证明丝素蛋白质的产量与丝腺细胞合成分泌蛋白质的能力有关,与家蚕丝腺谷丙转氨酶活性、谷草转氨酶活性有关。研究制定的“家蚕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疫方法”, 1997年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进步3等奖。
1993年 5月-1993年10月日本北海道大学外国人研究员,1993年11月-1994年 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分子育种部博士后,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分析,完成了76个水稻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工作,提出了利用氨基酸序列结合基因组序列数据,进行基因表达调控预测的观点。
1995年 3月-1997年 3月, 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病毒研究室博士后,主要从事水稻矮缩病病毒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研究,证明了P7结构蛋白为病毒包装的关键蛋白,提出了RDV病毒粒子装配的一种可能的模型,证明了P7结构蛋白具有2个RNA结合结构域,证明了P9蛋白为水稻矮缩病病毒结构蛋白,纠正了30多年以来定义P9蛋白为非结构蛋白的错误。
1997年 7月-1997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特别研究员,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蚕丝昆虫农业技术研究所基因工程研究室,从事转基因家蚕研究,构建了最初的转基因家蚕质粒。
1997年12月-1999年 1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1999年 7月-1999年 8月,日本科学技术厅重点基础研究外国专家,1999年12月-2000年 3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在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植原体病害研究室,主要从事植原体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研究,成功建立了植原体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测定了有关的蛋白质序列,发现植原体感染能够诱导植物产生并积累第五型病程相关蛋白。
2001年12月-2002 年2 月,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从事有关家蚕基因表达及蛋白质功能研究。
2002年3月至今,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从事家蚕蛋白质组、转基因家蚕等家蚕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利用早期形体特征和分子指纹技术判别家蚕品种的方法,建立了家蚕催青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揭示了生长发育过程中,胚胎是以卵黄蛋白颗粒为单位吸收利用的现象,创立了直观、简捷的转基因家蚕外源基因导入法,建立了转基因家蚕实验用材料的准备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和piggyBac转座子结合,以GFP为标志基因,注射多个家蚕品种受精卵,G1代共获得50多个转基因家蚕家系,并已稳定遗传6代。开展了家蚕五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EST的测定和基因表达谱分析的研究工作,揭示了五龄第一天的基因表达除了作用于丝腺细胞的生长外,主要是为丝素蛋白合成分泌作准备,五龄第五天的基因表达主要是合成分泌丝素蛋白;家蚕后部丝腺细胞合成、分泌丝素蛋白这一生命过程比以前了解的要复杂得多。
主持课题40多项,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如下:
(1)生长发育相关的蛋白质组研究, 中-日国际合作项目, 2000 –2002
(2) 利用AFLP技术鉴别蚕、桑品种真伪的方法研究,横向课题, 2001-2003
(3)转基因家蚕实用化研究,浙江省科技厅项目, 2003-2004
(4)家蚕催青期胚胎蛋白质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2005
(5) 利用RNA干涉技术改良家蚕茧质性状,浙江省科技厅项目, 2004-2005
(6) 利用RNA干涉技术改造家蚕蛹性状,横向课题,2004-2005
(7) 利用早期个体形体特征和分子指纹技术判别家蚕品种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横向课题,2004-2005
(8)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开发纯天然彩色茧家蚕新品种。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2005.1.-2007.12
(9)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病毒病优质蚕品种的研究。横向课题, 2004.1.-2006.12
(10)家蚕重要功能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分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5CB121003,2005.12.-2010.12
(11)家蚕丝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子课题),2006AA10A118,2006.12-2010.10
(12)采用转座子插入诱变技术研究家蚕基因功能。博士点基金,20070335148,2008.1 -2010.12,
(13)利用启动子陷阱转座子技术鉴定和克隆家蚕组织特异型启动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142,,2010.01-2012.12
(14)高效表达溶菌酶的转基因家蚕新品种开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09.1.-2010.12., 2009C32070
(15) 蚕丝蛋白合成分子调控与蚕丝品质形成机理解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 2012CB114601,2012.1-2016.10.
1986年8月-1993年4月浙江农业大学蚕学系从事家蚕数量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研究,对茧丝性状的数量遗传学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应用世代平均数分析方法证明控制茧丝性状的基因效应属加性-显性-上位性模型,进一步采用性连锁模型和广义遗传模型分析得知,茧丝性状主要受基因加性效应控制,基因显性效应和性连锁效应存在一定作用,母体效应作用较弱。已研究证明丝素蛋白质的产量与丝腺细胞合成分泌蛋白质的能力有关,与家蚕丝腺谷丙转氨酶活性、谷草转氨酶活性有关。研究制定的“家蚕杂交种母蛾微粒子病抽样检疫方法”, 1997年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行业标准”,2003年被评为浙江省科技进步3等奖。
1993年 5月-1993年10月日本北海道大学外国人研究员,1993年11月-1994年 4月,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生物资源研究所分子育种部博士后,主要从事蛋白质结构分析,完成了76个水稻蛋白质的部分氨基酸序列分析工作,提出了利用氨基酸序列结合基因组序列数据,进行基因表达调控预测的观点。
1995年 3月-1997年 3月, 日本科学技术厅和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病毒研究室博士后,主要从事水稻矮缩病病毒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研究,证明了P7结构蛋白为病毒包装的关键蛋白,提出了RDV病毒粒子装配的一种可能的模型,证明了P7结构蛋白具有2个RNA结合结构域,证明了P9蛋白为水稻矮缩病病毒结构蛋白,纠正了30多年以来定义P9蛋白为非结构蛋白的错误。
1997年 7月-1997年10月,日本科学技术厅特别研究员,在日本农林水产省蚕丝昆虫农业技术研究所基因工程研究室,从事转基因家蚕研究,构建了最初的转基因家蚕质粒。
1997年12月-1999年 1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1999年 7月-1999年 8月,日本科学技术厅重点基础研究外国专家,1999年12月-2000年 3月,日本生物系特定产业技术研究推进机构客座研究员,在日本农林水产省农业研究中心植原体病害研究室,主要从事植原体蛋白质结构及功能研究,成功建立了植原体蛋白质双向电泳体系,测定了有关的蛋白质序列,发现植原体感染能够诱导植物产生并积累第五型病程相关蛋白。
2001年12月-2002 年2 月,日本九州大学农学部,从事有关家蚕基因表达及蛋白质功能研究。
2002年3月至今,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从事家蚕蛋白质组、转基因家蚕等家蚕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建立了利用早期形体特征和分子指纹技术判别家蚕品种的方法,建立了家蚕催青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揭示了生长发育过程中,胚胎是以卵黄蛋白颗粒为单位吸收利用的现象,创立了直观、简捷的转基因家蚕外源基因导入法,建立了转基因家蚕实验用材料的准备方法,利用这些方法和piggyBac转座子结合,以GFP为标志基因,注射多个家蚕品种受精卵,G1代共获得50多个转基因家蚕家系,并已稳定遗传6代。开展了家蚕五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EST的测定和基因表达谱分析的研究工作,揭示了五龄第一天的基因表达除了作用于丝腺细胞的生长外,主要是为丝素蛋白合成分泌作准备,五龄第五天的基因表达主要是合成分泌丝素蛋白;家蚕后部丝腺细胞合成、分泌丝素蛋白这一生命过程比以前了解的要复杂得多。
主持课题40多项,主持的代表性科研项目如下:
(1)生长发育相关的蛋白质组研究, 中-日国际合作项目, 2000 –2002
(2) 利用AFLP技术鉴别蚕、桑品种真伪的方法研究,横向课题, 2001-2003
(3)转基因家蚕实用化研究,浙江省科技厅项目, 2003-2004
(4)家蚕催青期胚胎蛋白质组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3-2005
(5) 利用RNA干涉技术改良家蚕茧质性状,浙江省科技厅项目, 2004-2005
(6) 利用RNA干涉技术改造家蚕蛹性状,横向课题,2004-2005
(7) 利用早期个体形体特征和分子指纹技术判别家蚕品种的方法及其应用研究,横向课题,2004-2005
(8)利用分子生物技术开发纯天然彩色茧家蚕新品种。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 2005.1.-2007.12
(9)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育抗病毒病优质蚕品种的研究。横向课题, 2004.1.-2006.12
(10)家蚕重要功能基因的蛋白质产物分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2005CB121003,2005.12.-2010.12
(11)家蚕丝蛋白合成相关基因表达谱分析及蛋白质组学研究,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子课题),2006AA10A118,2006.12-2010.10
(12)采用转座子插入诱变技术研究家蚕基因功能。博士点基金,20070335148,2008.1 -2010.12,
(13)利用启动子陷阱转座子技术鉴定和克隆家蚕组织特异型启动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2142,,2010.01-2012.12
(14)高效表达溶菌酶的转基因家蚕新品种开发,浙江省科技厅项目,2009.1.-2010.12., 2009C32070
(15) 蚕丝蛋白合成分子调控与蚕丝品质形成机理解析,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课题) 2012CB114601,2012.1-2016.10.
|
返回顶部学术论文
(1) 钟伯雄。五龄家蚕若干组织器官蛋白质数据库构建。遗传学报,2001,28(3):217-224
(2) 钟伯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三磷酸核苷酸结合蛋白。蚕业科学,2001,27(1):38-42
(3) 钟伯雄。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结合蛋白。蚕业科学,2001,27(3):193-196
(4) 钟伯雄、时连根。稻褐飞虱呼肠孤病毒的核酸结合蛋白。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 (3):289-292
(5) 刘艳荷、陈盛禄、钟伯雄。西方蜜蜂王浆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遗传学报,2001,28(10):926-932
(6) 时连根、钟伯雄。 壮蚕感染微粒子孢子虫与蛾期毒率的关系。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27(6):643-645
(7) 钟伯雄、张金卫。蛋白质组研究。蚕业科学,2001,27(增刊)34-38
(8) 时连根、钟伯雄、徐俊良。家蚕血淋巴对病原白僵菌的防御机理。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4)383-386
(9) Ichimi Kenzaburo, Kikuchi Akira, Moriyasu Yusuke, Zhong Boxiong, Hagiwara Kyoji, Kamiunten Hiroshi and Omura Toshihiro. Sequence analysis and GTP-Binding ability of the minor core protein P5 of Rice Gall Dwarf Virus.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2,36(2):83-87
(10) Zhong B, Weng H, Fang W. Proparation of protein samples for gel electrophoresis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J. Zhejiang Univ.Science,2002,3:606-610
(11) Li Jianke,Chen Shenglu, Zhong Boxiong and Su Songkun. Optimizing royal jelly production. American Bee Journal,2003,143(3):221-223
(12)钟伯雄, DON ALLEN ROTH, 朱亚峰, 大村敏博.水稻矮缩病病毒粒子装配模型. 中国科学(C辑)), 2003.33.(3):253-262
(13) 钟伯雄,张金卫,丁农, 陶京亚, 陆云�. RAPD技术在家蚕杂交率检验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6.,29 (3):321-324
(14) 李建科,陈盛禄,钟伯雄,苏松坤. 西方蜜蜂产浆量的动态遗传研究. 遗传学报, 2003, 30(6): 25-32.
(15) 李建科,陈盛禄,钟伯雄,苏松坤.西方蜜蜂咽下腺与繁殖力的发育遗传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2003,39(6):9-11
(16) Zhong Boxiong,Kikuchi A., Moriyasu Y., Higashi T., Hagiwara K. Omura T.A minor outer capsid protein, P9, of Rice dwarf virus. Arch Virol, 2003,148:2275-2280
(17) 颜新培,钟伯雄,徐孟奎,郭定国,姚国华。家蚕五龄后部丝腺蛋白质构成与茧层量的关系。蚕业科学,2003,29(4):344-348
(18) 钟伯雄,颜海燕,沈飞英,李建科,周丽。家蚕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样品制备方法。蚕业科学,2003,29(4):427-432
(19) BOXIONG ZHONG , DON ALLEN ROTH, YAFENG ZHU AND TOSHIHIRO OMURA. An assembly model of Rice dwarf virus particl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中国科学(C辑)), 2004.47(1):92-100
(20) 丁农,钟伯雄,陶京亚,姚耀涛,沈建华。家蚕杂交率抽样检验的判别方法。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1)53-56
(21) 颜新培,钟伯雄,曹家树,徐孟奎,沈飞英,姚国华。家蚕催青期胚胎蛋白质图谱的建立。蚕业科学,2004,30(1):28-33
(22) 张金卫,钟伯雄,丁农,吴卫成,赵丽华。应用AFLP分子标记对6个家蚕品种的鉴定。蚕业科学,2004,30(2):137-142
(23) 梁建设,钟伯雄。RGDV和RDV的核苷酸结合蛋白和核酸结合蛋白及其结合能力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4,18(3):199-202
(24) 苏松坤,陈盛禄,钟伯雄,Stafan Albert。中华蜜蜂mrjp1 cDNA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遗传学报,2004,31(11):1248-1253
(25) 钟伯雄,余迎朴,徐豫松,俞鸿,鲁兴萌,缪云根,杨君,徐昊,胡松年,楼程富。家蚕五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EST的测序和基因表达谱分析。中国科学(C辑), 2004,34(5):436-443
(26) ZHONG Bo-xiong,SHEN Yan-wei. Accumulation of Pathogenesis-Related Type-5 Like Proteins in Phytoplasma-Infected Garland Chrysanthemum Chrysanthemum coronarium.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4,36(11):773-779
(27) 颜新培,钟伯雄,徐孟奎,姚国华,陈齐龙,童小芬.家蚕卵黄蛋白组成及其胚胎时期的变化。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2(5):556-563
(28) 姚国华, 钟伯雄, 颜新培, 沈飞英, 陈齐龙, 周丽, 童小芬。家蚕胚胎发育关联的初始蛋白质研究。蚕业科学,2004,30(4):436-439
(29) ZHONG Bo-Xiong, SHEN Yan-Wei and Toshihiro OMURA. RNA-binding Domain of the Key Structural Protein P7 for the Rice dwarf virus Particle Assembly.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5,37(1):55-60
(30) Zhong Bo-xiong, Yu ying-po, Xu Yu-song, Yu Hong, Lu Xing-meng, Miao Yun-gen, Yang Jun, Xu Hao, Hu Song-nian, Lou Cheng-fu. Analysis of ESTs and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posterior silkgland in the fifth instar larvae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L..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中国科学(C辑)), 2005.48(1):25-33
(31) 丁农,钟伯雄,张金卫,吴卫成,赵丽华,周丽。利用AFLP指纹技术鉴别桑树品种。农业生物技术,2005,13(1):119-120
(32) 苏松坤,陈盛禄,钟伯雄,郑火青,Stafan Albert。中华蜜蜂mrjp3基因 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05,38(3):612-618
(33) 颜新培, 钟伯雄, 徐孟奎,梁建设,沈飞英。家蚕催青前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昆虫学报,2005,48(2):295-300
(34) Zhong BX, Li JK, Lin JR, Liang JS, Su SK, Xu HS, Yan HY, Zhang PB, Fujii H. Possible Effect of 30K Proteins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Shanghai). 2005 May;37(5):355-361
(35) 沈飞英,钟伯雄,楼程富,苏松坤,徐海圣,颜新培,姚国华,陆云�.家蚕五龄幼虫中部丝腺细胞的蛋白质组成比较.中国农业科学,2005,38(5):1052-1058
(36)钟伯雄,余东亮,梁建设,缪云根,苏松坤,徐海圣.家蚕五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酶基因表达的比较分析. 蚕业科学,2005,31(2):121-128
(37)钟伯雄,陈金娥,颜新培,徐孟奎,梁建设.家蚕催青后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昆虫学报,2005,48(4):637-642
(38) Li Jian-Ke, Zhang Lan, Zhong Bo-Xiong, Cheng Sheng-Lu. How royal jelly maintains its quality within the colony. American Bee Journal,2005,145(9):736-738
(39)吴卫成,钟伯雄,孟智启,陈金娥,颜新培,叶键,沈飞英.家蚕4眠期与5龄期后部丝腺细胞蛋白质组成分析. 蚕业科学,2005,31(3):273-279
(40)叶键,钟伯雄, 林健荣,颜海燕,梁建设,苏松坤,徐海圣.家蚕温敏性品种胚胎发育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 蚕业科学,2005,31(3):362-365
(41)Yan Xin-Pei, Zhong Bo-Xiong, Xu Meng-Kui, Yao Guo-Hua, Chen Qi-Long and Tong Xiao-Fen. Composition and changes of yolk proteins from silkworm Bombyx mori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stages.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05, 2 (2): 99–106
(42)CHEN Shong-Lu,LI jian-Ke, ZHONG Bo-Xiong, SU Song-Kun. Micoosatellite analysis of royal jelly producing traits of Italian honeybee(Apis mellifera Liguatica).Acta Genetica Sinica,2005,32(10):1037-1044
(43)Songkun Su, Stefan Albert, Shenglu Chen, Boxiong Zhong. Molecular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four cDNAs from the heads of Apis cerana cerana nurse honeybees coding for major royal jelly proteins. Apidologie, 2005, 36: 389- 401
(44)SU Song-kun, Zheng Huo-qing, CHEN Sheng-lu, ZHONG Bo-xiong and Stefan Albert.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DNA Encoding MRJP3 of Apis cerana cera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 4(9): 101-105
(45)余东亮,钟伯雄,傅衍,汪旭升.家蚕品种P50和C108后部丝腺EST及SNP的比较. 蚕业科学,2005,31(4):434-438
(46)沈飞英,钟伯雄,楼程富,洪波,蒋振东,苏松坤,梁建设,徐海圣.家蚕五龄幼虫不同时期中部丝腺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蚕业科学,2006,32(1):25-35
(47)鲁华云,叶键,李建营,钟伯雄.家蚕不同品种后部丝腺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蚕业科学,2006,32(1):114-117
(48)吴卫成,叶 键,鲁华云,李建营,陈金娥,孟智启,倪春霄,钟伯雄. 家蚕五龄第一天与第四天后部丝腺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比较.中国农业科学, 2006,39(7):1495
(49)Zhong-hua Zhou, Hui-juan Yang, Ming Chen, Cheng-fu Lou, Yao-zhou Zhang, Ke-ping Chen, Yong Wang, Mei-lan Yu, Fang Yu, Jian-ying Li, Boxiong Zhong.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between th e Domesticated Silkworm (Bombyx mori) Reared on Fresh Mulberry Leaves and on Artificial Diet. J. Proteome Res. 2008, 7 (12), 5103–11.
(50)Li, J.Y., Chen, X., Moghaddam, S. H. Hosseini, Chen, M., Wei, H., Zhong, B.X. (2009) Shotgun proteomics approach to characterizing the embryonic proteome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at labrum appearance stage.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2009,18(5):649-660
(51)Huijuan Yang, Zhonghua Zhou, Huarong Zhang, Ming Chen, Jianying Li, Yingying Ma, Boxiong Zhong. Shotgun 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fat body during metamorphosis of domesticated silkworm (Bombyx mori). AMINO ACIDS,2010,38(5):1333-1342
(52)Jianying Li, S. Hossein Hosseini Moghaddam, Xiang Chen, Ming Chen, Boxiong Zhong. Shotgun strategy-based proteome profiling analysis on the head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Amino Acids.,2010,39:751-761
(53)Jian-ying Li, S. Hossein Hosseini Moghaddam, Jin-e Chen, Ming Chen, Bo-xiong Zhong. Shotgun proteomic analysis on the embryos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at the end of organogenesis.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0,40 : 293-302
(54)Jian-ying Li, Xiang Chen, Wei Fan, S. Hossein Hosseini Moghaddam, Ming Chen, Zhong-hua Zhou, Hui-juan Yang, Jin-e Chen, and Bo-xiong Zhong. Proteomic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is on Endocrine Organs of Domesticated Silkworm, Bombyx mori L.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oles and Relations.J. Proteome Res.2009,8(6):2620-2632
(55)Jian-ying Li, Hui-juan Yang, Tian-yun Lan, Hao Wei, Hua-rong Zhang, Ming Chen, Wei Fan, Ying-ying Ma and Bo-xiong Zhong.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regulation of genes related to silkworm posterior silk gland development and fibroin synthesis.J. Proteomics Research, 2011 Aug 5;10(8):3551-64
(2) 钟伯雄。家蚕质型多角体病毒的三磷酸核苷酸结合蛋白。蚕业科学,2001,27(1):38-42
(3) 钟伯雄。家蚕细胞质型多角体病毒的核酸结合蛋白。蚕业科学,2001,27(3):193-196
(4) 钟伯雄、时连根。稻褐飞虱呼肠孤病毒的核酸结合蛋白。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 (3):289-292
(5) 刘艳荷、陈盛禄、钟伯雄。西方蜜蜂王浆产量与品质性状的配合力和杂种优势分析。遗传学报,2001,28(10):926-932
(6) 时连根、钟伯雄。 壮蚕感染微粒子孢子虫与蛾期毒率的关系。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1,27(6):643-645
(7) 钟伯雄、张金卫。蛋白质组研究。蚕业科学,2001,27(增刊)34-38
(8) 时连根、钟伯雄、徐俊良。家蚕血淋巴对病原白僵菌的防御机理。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1,9(4)383-386
(9) Ichimi Kenzaburo, Kikuchi Akira, Moriyasu Yusuke, Zhong Boxiong, Hagiwara Kyoji, Kamiunten Hiroshi and Omura Toshihiro. Sequence analysis and GTP-Binding ability of the minor core protein P5 of Rice Gall Dwarf Virus. Jap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Quarterly, 2002,36(2):83-87
(10) Zhong B, Weng H, Fang W. Proparation of protein samples for gel electrophoresis by sequential extraction. J. Zhejiang Univ.Science,2002,3:606-610
(11) Li Jianke,Chen Shenglu, Zhong Boxiong and Su Songkun. Optimizing royal jelly production. American Bee Journal,2003,143(3):221-223
(12)钟伯雄, DON ALLEN ROTH, 朱亚峰, 大村敏博.水稻矮缩病病毒粒子装配模型. 中国科学(C辑)), 2003.33.(3):253-262
(13) 钟伯雄,张金卫,丁农, 陶京亚, 陆云�. RAPD技术在家蚕杂交率检验中的应用. 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 2003.6.,29 (3):321-324
(14) 李建科,陈盛禄,钟伯雄,苏松坤. 西方蜜蜂产浆量的动态遗传研究. 遗传学报, 2003, 30(6): 25-32.
(15) 李建科,陈盛禄,钟伯雄,苏松坤.西方蜜蜂咽下腺与繁殖力的发育遗传研究. 中国畜牧杂志, 2003,39(6):9-11
(16) Zhong Boxiong,Kikuchi A., Moriyasu Y., Higashi T., Hagiwara K. Omura T.A minor outer capsid protein, P9, of Rice dwarf virus. Arch Virol, 2003,148:2275-2280
(17) 颜新培,钟伯雄,徐孟奎,郭定国,姚国华。家蚕五龄后部丝腺蛋白质构成与茧层量的关系。蚕业科学,2003,29(4):344-348
(18) 钟伯雄,颜海燕,沈飞英,李建科,周丽。家蚕蛋白质双向电泳的样品制备方法。蚕业科学,2003,29(4):427-432
(19) BOXIONG ZHONG , DON ALLEN ROTH, YAFENG ZHU AND TOSHIHIRO OMURA. An assembly model of Rice dwarf virus particle.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中国科学(C辑)), 2004.47(1):92-100
(20) 丁农,钟伯雄,陶京亚,姚耀涛,沈建华。家蚕杂交率抽样检验的判别方法。浙江大学学报(农业与生命科学版),2004,30(1)53-56
(21) 颜新培,钟伯雄,曹家树,徐孟奎,沈飞英,姚国华。家蚕催青期胚胎蛋白质图谱的建立。蚕业科学,2004,30(1):28-33
(22) 张金卫,钟伯雄,丁农,吴卫成,赵丽华。应用AFLP分子标记对6个家蚕品种的鉴定。蚕业科学,2004,30(2):137-142
(23) 梁建设,钟伯雄。RGDV和RDV的核苷酸结合蛋白和核酸结合蛋白及其结合能力分析。中国水稻科学,2004,18(3):199-202
(24) 苏松坤,陈盛禄,钟伯雄,Stafan Albert。中华蜜蜂mrjp1 cDNA的克隆及其序列分析。遗传学报,2004,31(11):1248-1253
(25) 钟伯雄,余迎朴,徐豫松,俞鸿,鲁兴萌,缪云根,杨君,徐昊,胡松年,楼程富。家蚕五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EST的测序和基因表达谱分析。中国科学(C辑), 2004,34(5):436-443
(26) ZHONG Bo-xiong,SHEN Yan-wei. Accumulation of Pathogenesis-Related Type-5 Like Proteins in Phytoplasma-Infected Garland Chrysanthemum Chrysanthemum coronarium.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4,36(11):773-779
(27) 颜新培,钟伯雄,徐孟奎,姚国华,陈齐龙,童小芬.家蚕卵黄蛋白组成及其胚胎时期的变化。农业生物技术学报,2004,12(5):556-563
(28) 姚国华, 钟伯雄, 颜新培, 沈飞英, 陈齐龙, 周丽, 童小芬。家蚕胚胎发育关联的初始蛋白质研究。蚕业科学,2004,30(4):436-439
(29) ZHONG Bo-Xiong, SHEN Yan-Wei and Toshihiro OMURA. RNA-binding Domain of the Key Structural Protein P7 for the Rice dwarf virus Particle Assembly. Acta Biochimica et Biophysica Sinica,2005,37(1):55-60
(30) Zhong Bo-xiong, Yu ying-po, Xu Yu-song, Yu Hong, Lu Xing-meng, Miao Yun-gen, Yang Jun, Xu Hao, Hu Song-nian, Lou Cheng-fu. Analysis of ESTs and gene expression patterns of the posterior silkgland in the fifth instar larvae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L.. Science in China (Series C) (中国科学(C辑)), 2005.48(1):25-33
(31) 丁农,钟伯雄,张金卫,吴卫成,赵丽华,周丽。利用AFLP指纹技术鉴别桑树品种。农业生物技术,2005,13(1):119-120
(32) 苏松坤,陈盛禄,钟伯雄,郑火青,Stafan Albert。中华蜜蜂mrjp3基因 cDNA的克隆及序列分析。中国农业科学,2005,38(3):612-618
(33) 颜新培, 钟伯雄, 徐孟奎,梁建设,沈飞英。家蚕催青前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昆虫学报,2005,48(2):295-300
(34) Zhong BX, Li JK, Lin JR, Liang JS, Su SK, Xu HS, Yan HY, Zhang PB, Fujii H. Possible Effect of 30K Proteins in Embryonic Development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Acta Biochim Biophys Sin (Shanghai). 2005 May;37(5):355-361
(35) 沈飞英,钟伯雄,楼程富,苏松坤,徐海圣,颜新培,姚国华,陆云�.家蚕五龄幼虫中部丝腺细胞的蛋白质组成比较.中国农业科学,2005,38(5):1052-1058
(36)钟伯雄,余东亮,梁建设,缪云根,苏松坤,徐海圣.家蚕五龄幼虫后部丝腺细胞酶基因表达的比较分析. 蚕业科学,2005,31(2):121-128
(37)钟伯雄,陈金娥,颜新培,徐孟奎,梁建设.家蚕催青后期胚胎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分析. 昆虫学报,2005,48(4):637-642
(38) Li Jian-Ke, Zhang Lan, Zhong Bo-Xiong, Cheng Sheng-Lu. How royal jelly maintains its quality within the colony. American Bee Journal,2005,145(9):736-738
(39)吴卫成,钟伯雄,孟智启,陈金娥,颜新培,叶键,沈飞英.家蚕4眠期与5龄期后部丝腺细胞蛋白质组成分析. 蚕业科学,2005,31(3):273-279
(40)叶键,钟伯雄, 林健荣,颜海燕,梁建设,苏松坤,徐海圣.家蚕温敏性品种胚胎发育的蛋白质表达谱变化. 蚕业科学,2005,31(3):362-365
(41)Yan Xin-Pei, Zhong Bo-Xiong, Xu Meng-Kui, Yao Guo-Hua, Chen Qi-Long and Tong Xiao-Fen. Composition and changes of yolk proteins from silkworm Bombyx mori during embryonic development stages. Chinese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Biotechnology, 2005, 2 (2): 99–106
(42)CHEN Shong-Lu,LI jian-Ke, ZHONG Bo-Xiong, SU Song-Kun. Micoosatellite analysis of royal jelly producing traits of Italian honeybee(Apis mellifera Liguatica).Acta Genetica Sinica,2005,32(10):1037-1044
(43)Songkun Su, Stefan Albert, Shenglu Chen, Boxiong Zhong. Molecular cloning and analysis of four cDNAs from the heads of Apis cerana cerana nurse honeybees coding for major royal jelly proteins. Apidologie, 2005, 36: 389- 401
(44)SU Song-kun, Zheng Huo-qing, CHEN Sheng-lu, ZHONG Bo-xiong and Stefan Albert. Cloning and Sequence Analysis of cDNA Encoding MRJP3 of Apis cerana cerana. Agricultural Sciences in China 2005, 4(9): 101-105
(45)余东亮,钟伯雄,傅衍,汪旭升.家蚕品种P50和C108后部丝腺EST及SNP的比较. 蚕业科学,2005,31(4):434-438
(46)沈飞英,钟伯雄,楼程富,洪波,蒋振东,苏松坤,梁建设,徐海圣.家蚕五龄幼虫不同时期中部丝腺细胞蛋白质双向电泳分析. 蚕业科学,2006,32(1):25-35
(47)鲁华云,叶键,李建营,钟伯雄.家蚕不同品种后部丝腺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比较. 蚕业科学,2006,32(1):114-117
(48)吴卫成,叶 键,鲁华云,李建营,陈金娥,孟智启,倪春霄,钟伯雄. 家蚕五龄第一天与第四天后部丝腺蛋白质双向电泳图谱比较.中国农业科学, 2006,39(7):1495
(49)Zhong-hua Zhou, Hui-juan Yang, Ming Chen, Cheng-fu Lou, Yao-zhou Zhang, Ke-ping Chen, Yong Wang, Mei-lan Yu, Fang Yu, Jian-ying Li, Boxiong Zhong. Comparative Proteomic Analysis between th e Domesticated Silkworm (Bombyx mori) Reared on Fresh Mulberry Leaves and on Artificial Diet. J. Proteome Res. 2008, 7 (12), 5103–11.
(50)Li, J.Y., Chen, X., Moghaddam, S. H. Hosseini, Chen, M., Wei, H., Zhong, B.X. (2009) Shotgun proteomics approach to characterizing the embryonic proteome of the silkworm, Bombyx mori, at labrum appearance stage. Insect Molecular Biology.2009,18(5):649-660
(51)Huijuan Yang, Zhonghua Zhou, Huarong Zhang, Ming Chen, Jianying Li, Yingying Ma, Boxiong Zhong. Shotgun proteomic analysis of the fat body during metamorphosis of domesticated silkworm (Bombyx mori). AMINO ACIDS,2010,38(5):1333-1342
(52)Jianying Li, S. Hossein Hosseini Moghaddam, Xiang Chen, Ming Chen, Boxiong Zhong. Shotgun strategy-based proteome profiling analysis on the head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Amino Acids.,2010,39:751-761
(53)Jian-ying Li, S. Hossein Hosseini Moghaddam, Jin-e Chen, Ming Chen, Bo-xiong Zhong. Shotgun proteomic analysis on the embryos of silkworm Bombyx mori at the end of organogenesis. Insect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2010,40 : 293-302
(54)Jian-ying Li, Xiang Chen, Wei Fan, S. Hossein Hosseini Moghaddam, Ming Chen, Zhong-hua Zhou, Hui-juan Yang, Jin-e Chen, and Bo-xiong Zhong. Proteomic and Bioinformatic Analysis on Endocrine Organs of Domesticated Silkworm, Bombyx mori L. for a Comprehensive Understanding of Their Roles and Relations.J. Proteome Res.2009,8(6):2620-2632
(55)Jian-ying Li, Hui-juan Yang, Tian-yun Lan, Hao Wei, Hua-rong Zhang, Ming Chen, Wei Fan, Ying-ying Ma and Bo-xiong Zhong.Expression profiling and regulation of genes related to silkworm posterior silk gland development and fibroin synthesis.J. Proteomics Research, 2011 Aug 5;10(8):3551-64
返回顶部著作
实用蚕桑生物统计学. 1992.4. 上海科技出版社.(钟伯雄,徐俊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