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首语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浙江大学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中弘扬师德模范精神,在深化党的建设中选树师生典型,在推进“十四五”和“双一流”建设中宣传学科实力,在营造105周年院庆氛围中彰显校友情怀,浙大动科推出“动”听故事系列,讲述Ta的动科故事。
刘建新,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畜牧学科负责人;兼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国家饲料产业联盟副理事长,中国奶业协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饲养饲料与环境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全国饲料与饲料添加剂评审委员会委员、动物营养国家重点实验室学委会委员等。
在长达几十年的求学治学时间里,刘建新发表学术论文400余篇,在Microbiome、Bioinformatics、Journal of Dairy Science、Journal of Animal Science & Biotechnology等领域核心刊物上发表系列研究成果;同时,参与编撰书籍三十余本。
主要从事奶牛营养、泌乳生理、瘤胃微生物与发酵调控、饲料资源开发与利用等教学及科研工作;承担国家973计划课题、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基金、国家支撑计划课题、国际合作重点项目等30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项目。
初心如磐,胸怀“国之大者”
信念坚定,肩负强农兴农重任
践行初心,担当使命。刘建新教授1982年从原浙江农业大学毕业后,受国家公派赴日本北海道大学留学深造。在留学期间,刘老师构建了反刍动物瘤胃纤维高效降解和利用研究方法,为牛羊饲养和农副产物高效利用开启了全新领域。1988年,刘老师在日本获得博士学位后,当即带着振兴中华牧业的雄心壮志回到祖国,回归母校。在浙江大学的35载春秋,刘老师始终以坚持“立足畜牧产业科技前沿,培养强农兴农新型人才,携手国内国外领军企业,服务乡村振兴国家需求 ”作为工作定位,带领畜牧学科奋力前进 。
育人育心,怀揣宽容仁爱之心
浇花浇根,育人育心。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刘老师始终怀揣着仁爱之心,耐心、细心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教育变得更加有温度。他十分重视团队文化建设,通过组织开展每周“Coffee Time”、每月讨论会、每年总结交流会等活动,形成了爱生如子、尊师重道、互帮互助、感恩怀德和高效科研的团队文化。这一文化不仅感染了每一位团队成员,得到了校内外同行的认可赞许,同时刻在了每一位奶科所毕业生的心里。刘老师的言传身教,让学生真正地亲其师、信其道。
“三牛”精神,心怀科技强农信念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刘老师一直告诫大家:“孺子牛、拓荒牛和老黄牛精神是中国人民伟大的精神财富,我们作为研究牛的科研工作者,更加要发扬光大”。刘老师的办公室,总是第一个亮灯,最后一个熄灯,他始终身体力行来践行“三牛”精神,不仅带领其他管理人员一起将奶科所行政事务安排得井井有条,而且在科学研究领域作出了突出贡献,为我国畜牧业输送了一大批优秀的青年科学家、政府重要工作岗位骨干人才、企业界的冉冉新星等人才。刘老师无私奉献、敬业爱业和积极开拓的“三牛”精神也被一代代毕业生继承并传播着。
培根铸魂,推动教学改革
立足学科现状,积极开展课程建设和改革
树高千尺,根深在沃土。优秀课程体系的构建和素质高、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深化教学改革并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担任动物科技教学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2013-2020年)期间,刘老师针对动物科技领域教育研究领域的问题,瞄准畜牧业未来发展的国际前沿,创新性地开设了集国际接轨、产业聚焦和浙大特色为一体的课程体系,组建了一支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方式多样和教学内容前沿的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动物科学”专业获准建设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作出了重要贡献。
主动担当,锐意创新教学改革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刘老师深深地认识到,动物科学作为一个肩挑科学探索和产业应用使命的专业,应该在教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他们的产业转化能力。因此,刘老师牵头实施了“一二三课堂”的串联融通的教学改革,将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第三课堂充分融合和渗透,使学生在大学四年里充分利用各方面的资源、空间、时间,从课堂内到课堂外,从校内到校外,遵照教学规律和循序渐进原则,形成有机的素养课程体系,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与素质培养落到实处,努力将学生培养成为立足产业、思维科学的新农科英才。
统揽大局,发挥中外合作平台优势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教育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化背景下发展的必然趋势。刘老师认为,具有国际视野是新农科人才的必备素质。依托“走出去”“请进来”系列举措,他牵头深化专业教育的国际化进程。通过与美国普渡大学、加拿大阿尔伯塔大学、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名校联合设置学分互认和学生暑期实习,提高学生思维格局,挖掘学生认知潜力;联合学院青年教师,开设《Animal Welfare》《Nutrition and Environment》《System Biology & Livestock Industry》等全英文课程,让同学们在家门口就能听到原汁原味的高水平全英文课程。
以人为本,培育时代新青年
因材施教,充分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
经师易遇,人师难遇。刘老师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多年担任本科生班主任、新生之友,精心指导本科生国创和省创项目、毕业论文、SRTP、生产实习,在他熏陶和影响下,多位学生在本科阶段就在《Journal of Dairy Science》、《Animal Nutrition》等权威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
刘老师善于因材施教,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个性以及长处,与学生讨论并设定关乎行业发展关键的课题,并鼓励学生不断突破自我,利用新技术、新手段解决产业中的“卡脖子”问题。他指导的多位学生获得浙江省优秀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浙大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国家奖学金等荣誉。
桃李芬芳,教泽绵长遍九州
教育成就梦想,人才决定未来。刘老师说:“好的老师应当培养出比自己更优秀的学生,你们将来应当超过我,这是对我教育事业最大的认可”。奶科所一届又一届的毕业生不负期待,在畜牧业各个层面发光发热,有在农业农村部、浙江省人民政府、省农业农村厅的人民公仆,有在浙江大学、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农科院、贵州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担任学术带头人的园丁,有在圣牧高科、建明工业(珠海)、默沙东(中国)、金宝(中国)、北京永和荣达等头部企业担任高管的企业家。
统筹规划,践行产学研合作
产学研结合,互促互融 刘老师综合他在求是园的执教经验及在日本、德国、英国等地的学习工作经历,摸索出一套适合浙大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的教学理论和模式,发表多篇教改论文,获批教改项目6项,荣获《新农科背景下一流动物科学专业产教深度融合的改革与实践》等教学成果奖4项。积极推动浙江大学与大北农集团的战略合作,设立“浙江大学大北农奖学金”、“浙江大学大北农国际交流基金”等,奖励和支持全校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通过以教促研、以改促教,极大激发了学生知农爱农的兴趣,萌发了科技强农报国的梦想。以产业中的“卡脖子”问题为切入点,指导学生创新思维路径、拓展研究手段,探索出动物绿色、健康、高效、低碳养殖的关键系列技术,并毫无保留地与同行和业界分享,有效促进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多次获得了包括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在内的国家、省部级科技奖。 竭力而往,推动现代畜牧产业优化升级 心之所向,竭力而往。刘老师认为,利用浙江大学多学科的综合平台,是培养动物科学专业优秀人才的先天优势。在了解行业需求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知农爱农之心和振兴牧业之志,是动物科学专业学生培养质量更加优质的基础。他曾担任教育部高校动物科学专业教指委委员、浙江省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长等职务,将国家培养农科人才的重要政策及时贯彻落实到专业建设中,率先实施教学改革,并推进优化完善专业培养方案,培育更多的强农兴农新型人才,助力乡村振兴。 刘建新老师不仅亲身根植在祖国的科研一线,用科技助力乡村振兴,而且他深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关键在人。刘老师一直重视青年学生的教育,通过课程改革等手段,逐步带领起一支服务于乡村振兴、苦干实干的畜牧行业 “新农人”群体,共同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老师寄语 时代的发展进步让知识更新不断加快,社会分工日益细化,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层出不穷。这既为青年施展才华、竞展风采提供了广阔舞台,也对青年能力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青年更加需要勤于学习、勇于实践,不断提高内在素质,锤炼过硬本领。现在的青年学生,更应该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勤勉学习,做一个有担当、有情怀、有思想、有目标、肯干实干的人,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将未来畜牧业作为一项崇高事业,努力做未来畜牧行业的引领者、推动者和建设者,以青春之我为强农兴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