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黄耀伟课题组揭示新型猪肠道甲型冠状病毒具备跨物种传播能力

发布者:彭曦冉 发布时间:2019-10-14 浏览次数:1734

925日,动物预防医学研究所黄耀伟教授课题组联合朱书研究员课题组在Journal of Virology杂志在线发表文章, 揭示新型猪肠道甲型冠状病毒(SeACoV/SADS-CoV)具备潜在的广泛跨物种传播能力,并可在实验性感染小鼠的脾脏树突状细胞中持续复制。

SeACoVswine enteric alphacoronavirus)是课题组2017年在广东省某猪场爆发仔猪腹泻的样本中首次分离发现的第五种猪冠状病毒(以下简称病毒)。病毒后来被称作swine acute diarrhea syndrome coronavirus (SADS-CoV),进化上起源于2010年前在广东和香港发现的中华菊头蝠冠状病毒HKU2,但其复制、传播与致病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

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已制备了四种病毒蛋白抗体,构建了带有遗传标记的病毒全长cDNA感染性克隆;并且鉴定了病毒感染细胞的单轮复制周期(4-6小时)、病毒感染产生的所有亚基因组mRNAs及细胞超微结构变化等基本病毒学特征,20198月发表于Virology杂志上。

在此基础上,研究主要聚焦调查SeACoV/SADS-CoV潜在的跨物种传播特征。研究首次发现该病毒在体外具有广泛的宿主嗜性,尤其可感染多种啮齿类动物(大鼠、小鼠、沙鼠、仓鼠)的细胞系,此前在其它冠状病毒中未有报道。病毒也可感染人类和绿猴细胞,提示其潜在的人畜传播能力。病毒在体外增殖不依赖胰酶,但加入胰酶有促进作用。研究进一步建立了病毒的小鼠感染模型,发现病毒可持续在B6小鼠的脾脏内复制,并鉴定了病毒感染的靶细胞是脾脏树突状细胞,而非巨噬细胞。通过其它四种冠状病毒假病毒系统和SeACoV病毒反向遗传系统,本研究确证了SeACoV/SADS-CoV不使用已知的四种冠状病毒受体(APN, ACE2, DPP4CEACAM1a)入侵细胞。基于以上结果推测在野外和猪场,啮齿类动物可能作为潜在的长期病毒携带者,对冠状病毒病原生态学和猪场疫病防控有一定参考价值。同时,这种新型猪冠状病毒具备的潜在跨物种传播能力应引起重视。

研究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浙江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文章共同第一作者为博士生杨永乐和博士后覃盼,共同通讯作者为朱书研究员与黄耀伟教授。

文章链接:https://jvi.asm.org/content/early/2019/09/19/JVI.01448-19 

 

                                    动物科学学院科研与开发科

                                    2019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