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母院

关注母院

2024-2025暑期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智慧农业”暑期课程项目总结回顾——浙大学子赴荷兰研学,共探智慧农业新未来

发布者:包睿琳发布时间:2025-09-28浏览次数:10

2025824日至96日,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牵头组织了2024-2025学年荷兰瓦赫宁根大学“智慧农业”暑期课程项目。在我院副院长单体中、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本科与继续教育办公室主任马永芳环境与资源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陈颂超的带领下,27新农科实验班的同学远赴荷兰参加为期两周暑期课程同学们主修专业涵盖动物科学、动物医学、农学、环境资源等多个方向在瓦赫宁根大学这座全球农业科学与食品研究的顶尖殿堂,开展了一场融合前沿科技、实地参访与团队协作的深度研学之旅。

本次暑期课程以智慧农业”为核心,围绕数字农业、食品系统转型、农业机器人、温室园艺、畜牧智能化、植物育种等热点领域展开。项目不仅安排了瓦赫宁根大学多位资深教授和行业专家的专题讲座,如Smart Dairy Farming -new developmentsAnimal Digital Twins: perspectives and applicationsRemote sensing and UAVs for agriculture applicationsModelling and control for Intelligent Agriculture等,还组织同学们走进WUR 奶牛养殖基地、 NPECPhenomeaBBP植物工厂、KoppertBayer体验中心、Future Farm 等一线科研平台与企业,亲眼见证人工智能、无人机、软体传感器、数字孪生等技术在农业中的实际应用。

项目还特别设置了多项动手实践环节,如“软体机器人手指制作”“病虫害无人机识别案例实战”“小组课题研究与展示”等,同学们在团队协作中不仅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深化了对智慧农业系统化落地的理解。在最后的成果汇报中,各小组围绕可持续供应链、采后技术投资、智能温室管理等议题提出了富有创新性的解决方案,获得了瓦赫宁根大学导师的高度评价。

此次赴瓦赫宁根大学的交流活动,不仅对同学们的科研视野与职业规划带来重要启发,也促进了与瓦赫宁根大学师生之间的学术联系。在全球农业面临多重挑战的背景下,智慧农业已成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路径。本次交流作为一次高质量的国际学习实践,为双方后续在科研合作与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深入互动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将共同为农业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注入新动能。

/赵珈禾  /马永芳)

 

本科生教育科  

2025926

 

心得体会

任佳齐:此次交流学习中,课程设置与实地参访紧密结合,使我逐步建立起对智慧农业技术体系的系统理解。从农业物联网、大数据分析到智能决策支持系统,从高光谱成像、无人机遥感至生物传感器技术,每一天的学习都在不断丰富我对技术如何赋能农业的认知。回首在瓦格宁根的每一天,都是知识、思维与视野的累积升华。我从一个主要关注技术本身的学生,逐渐转变为具有系统思维、国际视野与社会责任感的农业科研学习者。我明白了智慧农业不仅是传感器、机器人、算法和模型,更是一种重新设计农业系统、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

张宇涛整个课程结束后,我的收获远超预期。首先,我深刻体会到智慧农业是一个高度跨学科的领域,它融合了生物学、工程学、信息科学与环境科学等多个方面。任何单一学科都无法独立解决农业现代化问题,必须依靠多学科交叉与合作。其次,我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瓦赫宁根大学的课程安排始终将讲授与实地操作、参访结合在一起,让我们在短时间内获得多维度的学习体验。再次,我体会到国际化视野的必要性。荷兰在温室农业、畜牧业数字化管理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与借鉴,对于中国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沈司豪:此次经历对我产生的影响将是长远的。我不仅系统学习了智慧农业的前沿知识,亲身体验了荷兰高度发达的农业产学研生态,也在跨文化环境中提升了沟通与协作能力。更重要的是,这段经历进一步坚定了我以农业科技服务中国现代农业发展的信念。回到浙大后,我将把在瓦大学到的新知识、新方法与新视角融入日常学习与科研实践中,尤其注重交叉学科的深入探索与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我希望能够在设施农业智能化、农业大数据分析等方向继续深耕,未来为中国农业的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