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鲍国连:科研工作的落脚点在服务生产上

发布者:王珏发布时间:2019-04-16浏览次数:856

鲍国连简介:

鲍国连,男,1963年生,金华兰溪人。1987年毕业于浙江农业大学牧医系兽医专业。曾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所长(2002-2017)。现任浙江省农科院人事处处长,二级研究员。兼任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博士后工作站导师,兼任南京农业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浙江师范大学硕士生导师。9项成果获省级奖励,作为第一完成者取得的成果获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2项。2001年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009年被评为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2016年被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突出贡献者;为浙江省农科院杰出人才;浙江省第十三次党代会代表。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兔学会分会副理事长、浙江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兽医协会理事等。

兽医专业是我的第一志愿。谈及当初选择兽医这个专业的缘由,鲍国连神秘一笑,给我们讲了一段故事。“我出生在兰溪的小农村里,从小就和猪、兔、鸡、羊等畜禽打交道,对它们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农村里几乎家家都养这些,一旦生病死掉,对农户来说,绝对是一笔不小的损失。那时,几个自然村里就一个兽医,畜禽有啥病都找他,兽医很受人尊敬。记得有一次,家里一只羊吃高粱叶中毒,大半夜我跑路去另一自然村兽医家求诊,半路上还差点踩到了一条蛇,那场景至今难忘。兽医很热心,披上衣服就往我家里奔去,还没到家,羊就死了。那时,我就觉得兽医很有用,也很‘吃香’。大学报志愿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就把兽医专业选为第一专业。”鲍国连说,“至今,我都很庆幸当时的选择,也会继续在这个岗位上发光发热。”

大学是最好的年华。回忆起大学生活,鲍国连有说不完的话。他是1982年进浙江农业大学牧医系兽医专业学习,是第一届五年制的兽医专业,班上有31名同学,其中有3名非洲留学生。鲍国连担任班长,在他的带领下,兽医82-1班是很团结的班级。说到这,鲍国连脸上露出怀念的笑容。班上,师生关系融洽,老师同学经常打成一片,永远也忘不了老师的谆谆教诲。同学之间的情谊也极为深厚,30年同学聚会时,大家走了G20路线,看了G20的演出,谈笑风生,仿佛又回到那段芳华。

再美好的时光也有遗憾,鲍国连也不例外。“如果再上一次大学,我一定要多选修一些课,多拓宽自己的知识面。”书到用时方恨少,他鼓励大家一定要多学知识,学兽医专业也不要局限于兽医知识,一定要拓展自己的视野,拓宽知识面。

学习之余,鲍国连也做了不少学生工作。曾担任校学生会副主席、系学生党支部委员、班长。他给我们分享了各高校食堂情况调研、山区海岛考察等经历,其调查报告曾引起省教育厅的重视,工作得到了肯定。

科研工作要和生产紧密结合。奋战在畜禽业科研一线30年,鲍国连深深体会到科研工作与生产紧密结合的重要性。“畜禽一旦暴发传染病,养殖户往往会倾家荡产。”鲍国连提到上世纪90年代中期的那场特殊“鸭病”,造成丁桥一带养殖场内的鸭子几天内大面积死亡,一旁的鸭农急得直流泪。经过反复的验证实验,鲍国连首次确诊这次暴发的特殊“鸭病”是由鸭疫里氏杆菌引起的传染性浆膜炎,是严重危害养鸭业的三大传染病之一。随后,他带着团队经过8年系统研究,终于掌握了防治鸭业三大“杀手”的关键技术,“鸭三大传染病病原特性及防治新技术研究与应用”成果获得2011年度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鲍国连谈到自己刚到这边工作就被分配到猪场锻炼一年半,到基层锻炼是畜牧兽医研究所的老传统了。兽医科研工作者投身生产,才能更好的服务于生产。鲍国连和自己的老搭档王一成的初次相识,是1985年暑假在龙泉的一家养鸡场。

最后,他给我们兽医专业研究生提了5条建议。一是从生产上发现问题,课题研究要和生产紧密;二是科研工作一定要细致,从细节中发现问题,见微知著;三是拓宽自己的科研思路,勇攀高峰;四是提高写作能力,文字功底是一个科研工作者的基本功;五是踏实肯干,不怕吃苦。

 “学院发展很快,我们感到由衷的欣慰。祝愿动科院取得更多优秀教学和科研成果,培养出更多的优秀人才。”百年院庆之际,鲍国连祝福母院各项事业蒸蒸日上,早日实现世界一流!


                           文:张勇  图:麻勇棋 迟晓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