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风采

校友风采

徐庆元:华家池畔求学之路漫忆

发布者:王珏发布时间:2019-04-12浏览次数:316

徐庆元简介:

徐庆元,19431月出生,湖州人,高级工程师,1965年毕业于浙江大雪兽医专业。毕业后分配至农业部农业生物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细菌,病毒方面的研究工作。曾承担农业部下达的《非洲马瘟病毒血清学快速诊断技术研究》,《云南省马喘气病病原分离研究》等课题。前一个课题科研成果获《河南省科学大会奖》。19783月调回浙江工作,于2O033月退休。在市环保局工作期间,曾参加过农业部下达的《太湖流域土壤和主要粮食作物有毒元素背景值调查》课题,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1999年参与《湖州市志》(环境保护篇章)的编写工作。

 

五十年,于历史长河只是短暂的一瞬,

五十年,于你我的人生道路却是一段很长的旅程。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19619月,我们背上行囊从全省各地走到了一起,踏进了美丽的华家池校园,令人难忘地度过了我们美好的青春年华。校园内,两幢标志性建筑——东、西大楼倒映在宁静的华家池水面,池田畔杨柳依依,绿草茵茵,植物种类繁多的植物园,还有透露出浓浓历史感、呈深红色的团结馆、和平馆、蚕桑馆……这一切,如今依然历历在目。随着年岁的增加,我们在华家池畔求学情景的闪回,重又勾起我们心中深埋已久的情怀。

时光荏苒,岁月如白马过隙,弹指一挥间,一晃五十年过去了。彼时笑靥如花、满腔热血的莘莘学子,眼下已然成为鬓染白霜的七旬老人。世事沧桑,物是人非,流逝的岁月可以冲走心中所有忧伤的故事,但是,我们在华家池畔度过的校园生活,却在脑海里留下最为美好的回忆,对此,我们至今仍然心存美好,无限向往,挥之不去。值此浙大动科院建院100周年之际,我们有一个共同的心声,感恩母校对我们辛勤的培养,感恩老师们孜孜不倦的教诲

如今,我们离开母校已然半个世纪,回望历史,在华家池畔求学的场景,却时不时会透过一些情景细节,在脑海中闪过。19619月我们报到入学时,兽医61级共有三个班级,即611612613班,每个班级约30人。进校不久,就精简下放了一批同学,这样,三个班级减少为两个班级,应该说我们是幸运的。那个时候,老师上课下发的讲义和书本,都是粗糙泛黄的纸张,但是这丝毫没有影响我们求知的欲望。那个年代,由于国家经济困难,学生每人每月的粮食不到30斤,加之,食堂供应的菜肴缺少油水,所以,每到离月底还有几天的时间,总有一些同学因已用完一个月的饭票而忍饥挨饿,此时,班上的一些女同学就会慷慨地伸出援助之手,把自己结余的饭票送给男同学,以解燃眉之急,让部分男同学次次度过生活难关。

那个年代,农大的学生,每星期要安排半天参加学校的农业劳动,劳动的那天,就是去校实验农场或畜牧场从事体力劳动,体力稍好的男同学担粪桶浇菜地,女同学或去菜地锄草、拔草,或去收摘一些蔬菜。通过几年的劳动锻炼,让我们养成了不怕苦、不怕脏、不怕累的坚强品格。六十年代初,浙江农大牧医系兽医专业刚成立不久,兽医61级是第二届学生,当时牧医系里无论是师资力量还是教学设施、仪器设备都显不足,在全系几十位老师中,仅有几位老教师,大多数是年轻教师,有的甚至是大学刚毕业不久就走上讲台的,而实验室的仪器的设备也较简陋,很多是浙大农学院留存下来的,教学条件相比北农大、南农等省外一些院校相差较远,由于师资力量不足,有些课程不得不外聘其他学校的老师来上课,比如,家畜病理生理学,中兽医学等。但是,这些外聘的教师与系里原有的老师一样都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地授课,最终圆满地完成了五年的教学计划,确保教学质量。

在五年学习期间,老师们十分重视学生的动手能力,尤其是上实验课时,要求每位学生多动手、多练习,多动脑,比如上实验课练习静脉扎针时,不管是对牛马猪羊的大动物,还是兔子、豚鼠这些小动物,几乎每位同学都练就了“一针见血”的本领。对牛马的直肠检查,要求每位同学不怕脏、磨光指甲,细心掌握每个检查要领,动手能力的提高这也为以后的临床教学实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到了三、四年级时,同学们轮流在校兽医院值班,跟随老师一起下乡出诊,帮助基层的兽医诊治一些家畜的疑难病症、高危病症,通过这些临床实习,不断地提高了学生诊治家畜疾病的水平。尤其是通过1965年远赴河南省漯河、驻马店市兽医院半年的教学实习,进一步提高了同学们的临床经验。

那个年代,我省常山县人与耕牛的血吸虫病流行十分严重,防治人和耕牛血吸虫病的任务十分繁重。于是,学校安排兽医61级的学生与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和一些县市农业局兽牧兽医站的干部,共同组成浙江省耕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队,编成几个小分队分赴十多个乡镇,对农村耕牛进行采样(粪便)和诊治,为了尽可能多的采集耕牛粪便的样本,同学们经要翻山越岭,但当时由于缺乏交通工具,所以,有时去一个小山村要走上一、二个小时的山路。采集后要对耕牛的粪便进行孵化,然后检查毛蚴,以便确定是否阳性。回想起来,在常山县半年的实习期间,其生活、实习的艰苦程度是难以想象的。但是,正因为此种艰苦环境,也磨练了同学们的意志,真正学到了本领,提高了教学质量。

196712月,我们等来了毕业分配的时刻,同学们纷纷走上了不同的工作岗位,在各自今后几十年的人生道路上,砥砺奋进,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和兽牧兽医事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通过几十年的努力,有的成了政府有关部门的领导,有的成了大学教授,有的成了科研单位的研究员,有的成了县、市基层畜牧兽医站的畜牧兽医师……但是,我们无论做什么工作,身处什么位置,取得什么成绩,在我们内心深处,都会永远感恩母校!感恩老师!

今年是浙大动物科学学院成立100周年,百年风雨兼程,春华秋实。浙大动科院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与国家、民族和人民的命运紧紧相连,它经历的辉煌与曲折书写着浙江乃至中国动物科学教育史的重要篇章,是浙江现代动物科学教育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浙大动科院的百年辉煌是由“故事和人生”铸成的,而“故事和人生”是一个学校历史最为可见可触的鲜活存在。几代人不忘初心的不断探索和努力,使得浙大动科院的优良传统得以延续。浙大动科院迎来百年华诞,既意味着骄傲与自豪,更意味着清醒和前瞻。我们兽医61级全体同学愿浙大动科院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创造出更多的教育教学新成果,为国家培养出更多的新英才,探索动物科学研究的新领域,取得服务社会的新成果,攀登高等动物科学教育的新高峰。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值此浙大动科院共话百年、共襄盛景之际,兽医61级全体同学愿母校在砥砺前行的路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继续发扬光荣传统,向国家和人民交出更加优异的答卷。

                               写于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