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顶部基本信息
姓 名 | 刘建新 | ![]() | |
职 称 | 教授 | ||
职 务 | 奶业科学研究所所长 | ||
导师类别 | 博士生导师 | ||
招生方向 | | ||
联系方法 | 电话 | 0571-88982097 | |
Fax | | ||
Email | liujx@zju.edu.cn |
返回顶部教育背景与工作简历
学历及工作经历
2009.05-现在 浙江大学奶业科学研究所 教授、 院长、所长
2003.02-现在 浙江大学奶业科学研究所 教授、所长
2001.06-2009.4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教授、副院长
1998.09-2001.05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教授
1995.01-1998.09 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教授、院长
1991.05-1994.12 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 副教授、副院长/院长
1988.06-1991.04 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 讲师
1985.04-1988.03 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 博士研究生
1982.10-1985.03 日本北海道大学农学部 硕士研究生
1982.03-1982.09 大连外国语学院培训部 日语培训
1978.03-1982.01 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 本科生
其中:
1995.02-1996.01 英国Rowett研究所 博士后
1999.06-2000.09 德国基尔大学动物营养与生理研究所 洪堡研究学者
返回顶部学术兼职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营养学分会理事长,《动物营养学报》编委会主任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理事
农业部全国饲料评审委员会委员
生物饲料安全与污染防控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
浙江大学动物分子营养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主任
浙江省奶牛业协会专家组组长,杭州市奶业协会理事长
Animal Feed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Animal Physiology and Animal Nutrition等SCI刊物编委
返回顶部所获荣誉与主要奖励
已获得的各类人才基金
1.2003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资助;
2.2002年获得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基金,教育部资助;
3.1999年获得洪堡研究基金,德国洪堡基金会资助;
4.1998年获得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基金,浙江省政府资助;
5.1991年获得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教育部资助。
奖励情况
2003年12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2002年12月: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2001年10月: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四)
2000年08月:获国际科学基金会银庆奖 (IFS/Silver Jubilee Award)
2000年04月:被浙江省政府遴选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
1999年07月:获德国洪堡基金会研究基金
1999年02月:入选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培养计划
1997年12月:获浙江省自然科学优秀论文一等奖 (第一)
1998年10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第七完成人)
1997年10月: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一等奖 (第四)
1997年10月: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三)
1996年04月:获第一届国际农业科技年会犁铧奖 (Plowshare Award)
1995年10月:获浙江省科技进步三等奖 (第一)
1993年10月: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1992年05月: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青年教师奖三等奖
1991年09月:获浙江省高校优秀青年教师称号
返回顶部研究领域
饲料是畜牧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而我国常规饲料资源短缺,这已成为阻碍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申请者一直来致力于非常规饲料资源开发利用与反刍动物营养等方面的工作,先后对纤维性饲料的消化动态、采食量、营养价值评定与改善技术及其机理、营养补饲与调控等进行了一系列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了较好进展。总结这些科研工作的学术成就和科学意义,较为突出的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
(1)系统研究了粗饲料的瘤胃消化动态特性,从系统深层次角度剖析了粗饲料的营养价值 对粗饲料饲用价值的评定以往多为表观性描述为主,偏重于采食量、消化率等指标。在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和国际科学基金会的项目资助下,我们采用先进的消化动力学方法,系统地比较研究了纤维饲料的瘤胃消化动态特性,从动物深层次角度剖析了粗饲料的营养价值。
我们的研究发现,与优质干草相比,稻草纤维的瘤胃内潜在可消化含量低(77% vs. 50%),消化速度缓慢(3.85%/h vs.2.75%/h),食糜流通速度也缓慢(4.23%/h vs. 1.52%/h),饲料食入后纤维开始消化所需的迟延时间(8.5 h vs. 3.1 h)长,因此稻草的营养价值明显低于干草。稻草单独饲喂动物时,氮/能供应比显著低于瘤胃微生物最佳生长所需的值,表明这种情况下氮源供应的不足。正是这种养分供应的失衡,引起了饲喂秸秆动物瘤胃内微生物活力低下,其结果是纤维分解速度和食糜流通速度都缓慢,最终导致稻草采食量低下,消化性差,营养价值很低。换言之,养分不平衡可通过抑制纤维物质的消化,进而影响粗饲料的采食量和消化利用。我们通过NaOH预处理后,显著提高了稻草的潜在消化率,但不能有效改进养分的平衡性,纤维物质的消化速度与流通速度依然缓慢,难以有效地提高稻草的饲用价值;而仅补加氮源又不能破坏纤维的晶体结构。所以,单独用碱处理或补充氮源,对改善稻草采食量与消化率的效果不大。但是,在NaOH处理的基础上再补充氮源后,既有效地提高了稻草潜在消化率,又改善了养分平衡性,这种双重效果成倍增加了稻草的饲用价值。我们获得的这些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以往研究单纯对秸秆补充养分其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为秸秆预处理的必要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2)提出了描述反刍动物瘤胃内纤维消化与流通的动态模型,可准确预测粗饲料采食量饲料采食量在动物营养十分重要,因为它决定着维持动物健康和生产所需养分的数量。采食量低,养分供应不足会限制动物的生产性能,并影响健康;而养分供应过剩,可导致饲料成本增加,并造成排放到环境中的养分增多,严重污染环境,进而对人类健康造成负面影响。因此,探讨影响饲料采食量的因素,并合理预测饲料采食量,是动物营养上十分重要的内容。
秸秆等消化性差的饲料,采食量往往很低,其主要原因是他们在瘤胃中被清除(降解和流通)的速度缓慢。但是,尚无前人将劣质粗饲料的低采食量与瘤胃内消化建立起动态联系。我们经过大量的测试与分析,利用粗饲料的瘤胃内消化动态、对微生物养分供应等参数资料,首次提出了综合表示纤维物质瘤胃消化动态的概念,提出了动态描述指标 — 瘤胃滞留系数(RT-INDEX)。研究表明,该指标与粗饲料采食量具有极显著相关,利用该指标可准确地预测粗饲料采食量。进一步的研究发现,通过碱化、氨化等预处理,可以有效地改善秸秆饲料的瘤胃滞留系数,从而提高秸秆的采食量和营养价值。在预处理后补充不足的氮源等养分,可进一步改善RT-INDEX,从而增加采食量,达到中等干草水平。
(3)运用电镜技术和物料学方法,解明了预处理提高秸秆营养价值的某些机理
为了改善农作物秸秆的营养价值,提高其利用率,包括申请者在内的国内外学者提出了许多方法和技术,如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预处理、营养补饲、作物遗传选择等。但迄今为止,有关提高农作物秸秆营养价值领域的工作,着重以提高秸秆消化率、改善适口性、平衡营养成分等为目的而开展;围绕预处理作用机理的研究,多以传统的化学分析、消化代谢试验等营养方法为主,并不能对预处理的作用机理提出令人满意的解释。
因此,我们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下,通过电镜技术观察研究了稻草细胞壁结构、微生物对细胞壁的降解,并采用农业物料学方法,测定了秸秆的诸多理化特性,从全新的角度研究了预处理改善农作物秸秆的机理。用扫描电镜观察发现,稻草骨架结构紧密,表皮硅谷层结构完整,瘤胃培养时微生物难以附着,即使是培养48h时也是如此。这可能就是稻草消化性差的重要原因。经过氨化、碱化处理后,稻草表面被破坏,结构变得松散,易为瘤胃内微生物粘附与分解,其中碱化处理的效果优于氨化。对预处理前后稻草的比较研究中发现,经过碱化处理后,稻草的容重和持水力分别提高34%和24%,溶胀能力和比孔隙率分别下降18%和26%;氨化处理后这些参数也有所改进,但其幅度小于碱化处理。说明预处理后稻草宏观结构收缩,而微观结构膨胀,十分有助于消化液渗透加快,提高微生物发酵速度。这些结果从一个侧面解明了氨化处理改善秸秆营养价值的机理。
返回顶部完成及现有课题
完成研究工作
1.2000.09-至今 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工作。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稻草预处理后亚细胞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科技部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奶牛蛋白质营养需要参数及营养调控技术研究”、“青粗饲料高效利用与商品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教育部博士点科技专项基金“母乳能量水平对仔猪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研究”、农业部国家标准制(修)订项目“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标准”、日本文部省校际合作项目“改善反刍动物纤维利用与抑制甲烷的研究”等课题。
2.1999.06-2000.09 获得德国洪堡研究基金会资助,在德国基尔大学合作研究。完成“用体外产气法评定粗饲料间互作效应”的研究。
3.1996.02-1999.05 浙江(农业)大学动物科学学院工作。主持承担科技部“九五”攻关子课题“青绿秸秆的青贮技术及专用添加剂研制”、国际科学基金项目“秸秆饲料补饲技术研究”、浙江省科技厅“秸秆类饲料开发利用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补饲可消化纤维对秸秆饲料瘤胃内消化和利用研究”等课题。
4.1995.02-1996.01 英国Rowett研究所从事博士后研究,承担欧共体资助的“改善非常规饲料资源营养价值”课题。
5.1988.06-1994.12 浙江农业大学畜牧兽医系工作。主持承担了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反刍动物粗饲料消化动态与有效利用研究”、农业部专项课题“氨化秸秆饲喂奶牛研究与推广项目”、国际科学基金项目“秸秆饲料补饲技术研究”、浙江省科委攻关项目“牧草与草食家畜开发利用研究”等课题。
6.1982.10-1988.03 日本北海道大学博士研究生,参与日本文部省项目“�料��の消化管内ダイナミックスからみた反�家畜のエネルギおよび蛋白�利用”,完成“反刍动物对稻草的随意采食量”自选课题研究。
7.1982.10 ~1988.03 日本北海道大学硕士研究生,完成自选课题“自给粗饲料在反刍动物的利用效率研究”。
主持承担的主要科研项目
1. 反刍动物饲料组合效应及其营养代谢机理研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2004.01-2007.12
2. 水体富营养化生物修复与废弃物物资源化利用(教育部重点项目),2004.01-2006.12
3. 开发利用瘤胃分子技术预测和促进动物生产力(国际原子能机构CRP项目),2003.12-2009.12
4. 稻草预处理后亚细胞结构及理化特性的变化规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03.01-2005.12
5. 高产奶牛营养调控技术研究及产业化示范(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2003.01-2005.12
6. 奶牛蛋白质营养需要参数及营养调控技术研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课题),2002.06-2005.12.
7. 南方农区牧业结构优化及高效养殖技术组装配套中试(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2001.10-2003.09
8. 青粗饲料高效利用与商品化开发关键技术研究(科技部十五重大科技攻关专项课题),2001.06-2004.06
9. 母乳能量水平对仔猪生长的影响及其分子机理研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项目),2002.01-2004.12
10. 资源利用型畜牧可持续发展示范基地(杭州市农经委),2001.01-2002.12
11. 浙江省饲料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浙江省9602专项计划),2001.06-2005.12
12. 青贮饲料质量评定标准(农业部),2000.06-2001.12
13. 改善反刍动物纤维利用与抑制甲烷的研究(日本文部省校际合作项目),1999.04-2002.03
14. 补饲可消化纤维对秸秆饲料瘤胃内消化和利用研究(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会),1998.01-2000.12.
15. 秸秆类饲料开发利用研究(浙江省9602专项计划专题),1996.02-2000.12
16. 青绿秸秆的青贮技术及专用添加剂研制(科技部九五重点科技攻关课题),1996.06-1998.12
17. 绍兴麻鸭饲养标准制订(浙江省科技厅重点项目),1994.02-1998.10
18. 秸秆饲料补饲技术研究(国家科学基金会项目),1992.06-1998.12
19. 牧草与草食家畜开发利用研究(浙江省八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1991.01-1995.12 20. 反刍动物粗饲料消化动态与有效利用研究(教育部资助优秀年轻教师基金项目),1991.01-1993.11
返回顶部学术论文
返回顶部著作
论 著
1.刘建新主编, 2004. 浙江效益农业百科全书-奶牛. 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 北京.
返回顶部其它
指导研究生
1. 毕业研究生
(1) 硕士研究生
1994 春 吴跃明
1995 春 何世山、叶均安、张运涛(合作)
1996 夏 陈振明、胡伟莲
1997 夏 史占全、蒋林树、陈雪君、戴贤君(合作)
1998 春 王小芹
1999 夏 吕建敏
2000 夏 严冰、华卫东
2001 夏 潘翔、王进波
2002 夏 苑文珠、孔凡德、苏海涯(合作)
2003 夏 戴大章、郑秋峰
(2)博士研究生
1999 夏 陈有亮(合作)
2000 夏 吴跃明(合作)